作为医生,行医生涯17年,最后领悟出“无病可治、无药可用”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粉丝投稿,讲述的是她与中医的故事,特此机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下面是原文
行医生涯转眼已过17年,回首往事,对于无病可治、无药可用,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无病可治,是初出茅庐的一种状态。刚从学校毕业,感觉学医很简单,简单的几种病理,炎症、创伤、肿瘤,概括了大部分患者的问题。
炎症就消炎对症,创伤就缝合修复,肿瘤给予切除化疗,好像没有什么病不能看不能治。第一份工作在中心卫生院,不仅要处理妇产科所有的病患,内科外科病人找来也得看,产科患者还得自己看B超,手术患者还自己打麻醉,感觉那时真的是全才,直到有一天自己累了晕倒在病房。
乡下的百姓非常纯朴,生病了能找到医生看病就会非常感激,看好是医生有水平,看不好是自己生的病太糟糕,救活不了只会怨命不好。
那几年在一直的忙碌中,收获了很多百姓的称赞,但缺少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处理的每一个患者是否得到最好的诊疗?
之后工作调动到县中医院后,学科相对固定,看内科外科的疾病少了,准时上下班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和思考,患者对诊疗更高的要求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医术上的不足。
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能否不手术?月经不调能否不服激素治疗?从医生涯首次开始从无病可治向无药可用转变。
带着对完善自己医术的目标,我进入了中医药大学进一步学习,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学习中医后仿佛之前很多的困惑迎刃而解,应用中医药什么病又都能治,一时间仿佛突破境界,自己再次进入无病可治状态。
后来到了广州,三级医院的学科进一步细化,我只需要关注更小的一部分—妇科领域,同时接触到大量先进的医学仪器设备,比如宫腹腔镜的检查和治疗、各种妇科治疗仪器。
医疗对诊断的精准性要求更高了,对治疗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治好病的层面,需要更多人文关怀的考量,比如需要更多考虑保护卵巢功能、保护生育能力等,对于组方和用药的选择更进一个层次,又有无药可用的感觉,于是更多地关注中药的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和创新性应用。
接触学习华医学为中药应用再度打开一扇窗口,清补运组方讲究用药的平衡,既要治好疾病,又要减少副作用,还得考虑中药的口感,变得让中药使用起来更方便可及。
按照这种方式的组方,患者的接受度明显更好了,无药可用的感觉又轻了很多。
无病可治、无药可用,是医生医术螺旋式成长的内心体现,犹如对事物的认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不断变化。
不同人生阶段,自然会有不同,不一定是对与错。
我是中医刘大夫,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欢迎与我交流,微信:1776297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