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我干中医这些年】我家三代中医的成长和传承
编者的话:本文记述了开封市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武步涛一家三代人的从医历程,让我们从个体的小视角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一个侧面。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已至知天命之年。回首往昔,自1985年至今,我走上工作岗位已有30多年。这些年,我始终奋斗在中医临床一线,为患者消除病痛;在传承中医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我深知,青春易逝,唯医者初心永恒。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看到了父辈习医、行医的艰辛,经历了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到中医人传承中医、创新中医的坚定信念。
为了响应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父亲先后撰写了《黄帝内经素问选释》《伤寒温病瘟疫证治汇通诀要》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直接指导,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分别获得了市级科技进步奖。多年来,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中医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1年,父亲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3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从医60多年里,父亲治愈了许多患者的疾病,甚至消除了患有疑难疾病患者的病痛。他年逾八旬仍然坚持坐诊,为凌晨开始排队等候的群众看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严谨周到,精心诊治。
受家父的影响颇深小时候,我受家父的影响颇深:一是耳濡目染;二是他口传心授了《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入门医书,奠定了我的中医学理论基础。1980年,我高中毕业时,恰巧遇到国家出台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布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截至目前,已先后对2000多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继承人,进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这是中医界的大事,众多名老中医非常兴奋,深感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使国粹得以发扬光大。可是,符合规定条件的名医子弟要经过严格审核,考试合格后才能入选。我顺利成为河南省卫生厅(现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学徒班开封地区分班的学员。在5年学习期间,我全面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知识,深感中医学之浩瀚。毕业后,我跟随家父侍诊20余年。这段时间,我聆听父亲的教诲,并详细记录了临证脉案、理论见解、辨证施药,继承、创新了父亲的医技。多年来,我时刻把父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努力工作,急病人之所急,用自己的诊疗技术全身心服务患者,回报社会。诊病之余,我反复阅读父亲多部著作和医案后,系统地总结了父亲的临证经验和理论见解,出版了《武明钦临床经验辑要》一书,圆了我多年的心愿。多年来,在父亲的感召下,我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同时注重自身修养,做德技并重之人。其间,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市级科研奖一项。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我赶上了好时代,我是一个幸运儿,我热爱中医,将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女儿的未来可期如今,我的女儿从事中医职业,正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法》以及配套政策《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新一代中医人在繁花似锦的大环境下,投身中医药事业,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及时的诊疗服务。70年沧桑巨变,70年间,中医药事业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我家三代中医,不忘仁心仁术、尚德尚医的初心,牢记守护生命、救死扶伤的使命。中医世家与新中国共成长。(作者供职于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统筹:梁如意 责编:朱晓娟
编校:李云 贾佳丽
觉得不错,请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