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童-中医之中观正见
讲者简介:马新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主任,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荣获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临证善于四诊合参,用方独到,屡除沉疴固疾,近二十年已诊治约20万人次,涵盖30多个民族,被广大患者亲切地称为“马神医”。
马老师对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各科常见疾病与疑难杂症的诊治,探讨中医防病治病的规律,成果显著。发表论文:中医治疗“急症”案例举隅、伤寒论 “导法”探析、经方中胶饴应用辨析、从伤寒论中的“蛔”看中医的象思维、经方临床应用举隅等。
马老师读经典访名师做临床,经二十多年的学习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诊疗体系和治疗经验: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开创性的确立了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涩”法、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通”法以及复杂性脑血管疾病的“和”法三大治疗法则,创立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以及恢复的系列方剂:
自拟“调体”系列方剂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病。
自拟“脑泰”系列方剂治疗脑血管疾病。
自拟十二味病窦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病。
自拟十味胸痹心悸汤治疗冠心病,自拟五味头痛汤、八味头痛汤分别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对小儿脑瘫、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癫痫以及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精神情志异常等疾病的治疗有深刻的体会;对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疑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用中药针灸并用法取得良好疗效。对老年慢性咳喘症,拟定了十味咳喘汤、十五味咳喘汤、十八味咳喘汤等系列咳喘方剂,取得了良好疗效。在不孕及妇科肿瘤方面,运用燮理阴阳、调和气血法,已治愈较多不孕症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
颜大夫推荐
愿力决定走多长远,观念决定走多深入。中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见地,我们学中医到一定时候会发现走向了死胡同,许多老中医到了晚年还说“六十岁了才入中医的门”!看来观念和方法很重要。马新童老师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中医临床家,用方不偏不倚,中和圆融,效出自然。深受广大中医人所推崇。看完马老师的“中观正见”,相信您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录音整理版:
各位中医界的同仁、各位肾病百家论坛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非常荣幸能在此跟大家共同研究中医,学习中医,欣赏中医之美。
今天,我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中医的“中观正见”。什么是中医的“中观正见”?中观正见是借用了佛家的语言,是一种正确的观念,一种见地。而我们中医如何才能建立这种正确的见地呢,这种正确的见地在临床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中医的“中观正见”是指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研究学习和体验中医。如果说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见地,我们学中医到一定时候会发现走向了死胡同,对中医的许多东西学不懂、学不透。许多老中医到了晚年还说“六十岁了才入中医的门啊”!
所谓中医的“中观正见”,就是指中医应该具备的正确的观念。为什么叫中观正见呢?它不是讲东南西北中的“中”,而是讲恰当的、适当的、确切的观念。比如说,我们看到桂枝汤的时候,五味药,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一个桂枝汤就是敲开《伤寒杂病论》的第一首方子,就相当于它的牛鼻子。五味药,我们觉得非常得美,它这个方子里面是具备了什么样的观念呢?方中桂枝、生姜是辛温的药,大枣是甘温的药,芍药是苦平,有些书上写的是酸敛的药物。这种辛甘化阳、苦甘化阴,阴阳和合、方中寓圆的思想就是中医的“中观正见”。
桂枝汤五味药本来是干什么用的呢?桂枝汤我们也叫做小阳旦汤,它本来是升阳的一个方子,但在方中为什么加入有敛阴作用的芍药呢?这就是方中寓的一个圆,是气机的一个周流,只有阳没有阴不是阴阳相济之道。
我们的理法方药都要具备这种观念,这就叫“中观正见”。所以在临床看病时,看到有寒证一定要想到对面有没有热证,看到虚证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对面有没有实证,看到阴证的时候看看对面有没有阳证。这种思想就是中观正见的思想,执两用中的思想。
我们都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大家注意中间这个字是“别”字,而不是“辨”字,就说明一个问题:阴阳本为一体,不是二而是一。为什么我们要去“别”呢,“别”的意思是把它分开,就是说我们的切入点是应该从阴入手,还是从阳入手。
但是我们一旦确立从阴入手处方的时候别忘了对面是阳,从阳入手的时候别忘了对面是阴。在《内经》中如是说:“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它是一个中的观念,是一个和的思想。
中医的“中观正见”直接牵涉到我们的世界观、宇宙观,我们看病处方用药的时候,从一开始接触病人到最后完善都体现这种“中观正见”的思想。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如何体会、认知和运用这种“中观正见”。看一下我网上发的一些文章,其实就一个字——“观”。哪个“观”呢?就是一个“又”、一个“见”。繁体字就是“颧”字的左边加上看见的“見”。我们去道家的地方,看到的是道观,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倒过来念——观道,观道之处。
那么什么是“观”呢?“观”是“看”吗?
“观”离不开“看”
“看”是用目在看,“观”是用心来观。
《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伤寒杂病论》中:“观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等,全部是用“观”的思想。
临床的时候,我们常常没有用“观”,用的是眼睛来看。我们说“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但实际临床时,我发现好多的医家都没有真正地做到这点。
“观”是一种见地
是通过我们望闻问切之后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观念、见地。见地正确与否,直接导致我们的治疗是否能正确、有效地实施。“观”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方法,从源到流,从远到近,从病因、病机到预后转归,全部系统的完整的一种方法。“观”是通过具体的症状,通过我们“观”的这些象,把许多信息整合,在我们的大脑中、心中产生一个“证象”,根据它背后隐藏的病机来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的就症状解决症状。对一个症状来治疗,这叫对症治疗,不是我们中医的思想。
“观”是一种境界
是一种能够从表及里、从外到内、一以贯之、看穿、看透的一种能力,是把握住了整个事物的核心。所以我们经常讲,核心病机你是不是“观”到了,不是“看”到了,“看”是看不到的,只有“观”到。在遣方用药,或者做一些治疗的时候,你见地的高低上下直接导致疾病后面的预后转归。
我们的许多同行见到病人时,更多的喜欢问“你用什么方?用什么药?”。这样说对不对?我们说:“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成理。”一层比一层高,“理”和“法”相对而言偏虚一点,而“方”和“药”偏实一点。“方”和“法”又居于“理”和“药”之要,因而我们常说“方法”、“方法论证如何如何”,就是你的见地到不到,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医的本源来源于道,它是对道的一种体验和具体的运用,因此,它就具备了道的属性。那么好多人就会争议,医是“道”呢,是“法”呢,还是“术”呢?张仲景给出了一个答案:“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认为我们这个是“方术”。其实他是说这种方法是从“方术”的角度去入手的,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这也是临证二十年的一个小小体会。仲景为什么叫做“方术”呢?因为“方”居于“法”和“药”之间,它是一个具体方案的执行。什么是“方”呢?“方”是一定之法,“法”是不定之方。我们把不定的法转化成一定的方,这时就把随意性的东西变成了可操作性。
我们常常讲,如果把药化了,那肯定是方的境界;如果把方化了,肯定是法的境界;如果把法化了,那就是理的境界。越往上越高,同时似乎也变得更加虚。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对于一个想要很好地去入门的人来说,我觉得大家从“方”上下手是比较明智而且确切的方法,这是我的体会。因为我们现在会发现,我们用一模一样的“法”,但是开出来的“方”是截然不同的,大家会有这种感受吗?
我们在请教老前辈们“怎么去学医”的时候,经常听他们说“你跟我抄抄方吧”。从来没听说过“来,跟我抄抄理,抄抄法,抄抄药吧”。中医,其实你行医好多年会发现,实际上你就是会用几个方而已。可能我这样讲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有些异议。我常说:“我们多做选择题,而不要做必答题”,当时群中的很多朋友们都探讨这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具备的这种思想是来源于古人,而古人在千年的临床验证当中,对人体进行了非常深刻的一些认知和体验。所有我们现在临床上遇见的问题,大多数来说,都有它的方案,非常具体的方案。只是说我们经过了种种原因,我们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继承出现了问题,不是我们没有创新,而是我们继承不够。
大家都有这个感受,听说某某人看病看得好,旁边会说“他只会用个补中益气汤嘛”、“他只会用个小柴胡汤嘛”、“他就会用个附子嘛”、“他别的没啥本事”。但是人家的病人门庭若市,而咱们的门诊却是门可罗雀。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就是因为他从一个“方”开始入手,把所有的“法”在这个方子中进行了所谓的加减。知其一,则万法毕,用这一个方子统摄所有这些不定的东西,而变得确切起来,更加的实用、有效、迅捷。
那么这个方就变得不是这个方,也是这个方。而许多同行、同道们学了许多许多的书,学了许多许多的理念、观念,到头来总结了几个字“还是哪哪个方子管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因为我们“方”的效果是可以看到的,你具体的“法”的效果没看见?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法”不重要,“药”不重要,“理”不重要,都非常重要。而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你从“方”这里下手,可能会宁可执有,不要执空。其实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真空妙有的境界。方法具备,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就是中医的中观正见。我们在理的层面明白了;在法的层面不一定明白;在法的层面明白了,在方的层面就不一定选得那么恰当;在方的层面明白了,药症如果不相符,一样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
因此说,学医的人,理法方药四个层面都要一以贯之,不是分离的象,是一个统一、合和的象。所谓的佛家讲“一真法界,不二法门”是指的这个。所有的看病的人,和医生,此时此刻天地宇宙都是合一的,只有把方子开到如此境界,此时都是统一的,我觉得这个方子就非常具有加持力,效果非常好。
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感觉,病人可能是个小小的感冒,我们问来问去,问的十句八句,好像都没抓住他的主要问题。这是我们没有看透他,是我们“观”的能力不够,我们没把他的核心问题抓住,那么这个小感冒我们都治不好。但是一旦我们很快就抓住了他的问题,哪怕他是一个很危重的病人,可能疗效会非常得出奇。
大家可能会有这种感觉,有些病人来的时候,我们看一眼,就知道该处什么方,而且心里很确定。之后我们再去号脉、问诊等等,会发现原来和我们想的差不了太多。这种病人一般来说效果会较好的。而如果我们望闻问切,问了半天,到最后也没抓住他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没把这个问题“观”透,而根据症状去拼凑一些方子,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好的。
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你具备什么样的气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病人。你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层面,你就能治疗什么样的病人。某些医生的治疗范围就和他的气场是相吻合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就是他对某些方面的疾病把握得非常好,是因为他对这种疾病,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等方面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了,或者有一些感知了,而对另一些疾病他没有这种感知。中医不光是一种理论性的东西,还有医生此时此刻的精气神,他的这种感觉、感知。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前辈们可能就读了一本书,比如就读了一本《伤寒杂病论》,但他看很多疾病都非常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方子也没几个方子呀,一百来个方子,加上《金匮要略》也就两百多首方子。天下这么多病,为什么他看得很好呢?因为他把许多的病已经落到实处了,用“方”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简单的“法”、“理”的层面,他是把“理”、“法”全部融到他的“方”里面去解决,显得更加实际,更加有效。
所以说我们医生也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界就会对应不同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对某些药物的认知相当深刻,我们其实对应的就是那个“药的医生”,我把它叫做“药医”;而对某些方子的运用非常有感受时,他就成了一个“方医”;对某些法的理解非常深刻的时候,就会用法来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法医”。所以说医是有不同境界的,不同层面的。这个问题是和我们本身的气场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不是简单的学点所谓的知识,它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体验和体悟。体验可以理解,传扬可以光大。那体悟呢?要想体悟中医之美,必须具备中医的观念。中医的观念,核心的问题就是我讲的“中观正见”。你是不是掌握了这种中医的思想,这种“和”的思想,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都合一的、知行合一的观念呢?
我们反复讲的“中”不是东南西北中的“中”,而是“正”。中正的“正”字,就是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不内不外,不左不右,不前不后的,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他是弥如六合,同时又如芥子大。所以说,当我们看到某个象的时候,一定要有“和”的思想。比如看到春天的象的时候,一定想到他的前面是冬天,它的后面一定是夏天,它的对面一定是秋天。
所以说,春夏秋冬,当我们看到春天的时候,就知道整个的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它是对一个道的把握。所以说,医也是“道”,也是“法”,也是“术”。我们都说,“道”有一元四质,四质就是“象、数、理、气”,缺一不可。平常所讲的“始终理会”,只是讲了其中一个方面;一气周流,气机的升降也讲了四分之一;我们的脉象舌象观象也讲了四分之一;还有一个数,方子有数,味数有数,重量也是数:以上各占四分之一。只有象数理气一以贯之,才是整个道的体现。
《道德经》里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因此当看到一个热证的时候,脑子里面一定要想对面是寒,因为这是阴阳的分立象。当看到燥的时候,一定要想对面肯定是湿,因为燥从湿而来。当看到虚的时候,一定想对面肯定是实。这才是中观正见,这才是一个圆满的完整的“观”,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中医的“中观正见”。
最后我用一个佛家的偈子,把它修改了一下,来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医道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圣贤真实义。”
谢谢大家!
一校:吴金联 周旎泓 成颜琦 蒲林莉
二校:王春颖
三校:蔡果宏
排版:朱丽莉
声明
本文章来源于2015年1月24日肾病百家论坛微信群,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