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医,无证可辨,怎么办

文 / 雷涛医师
2019-06-06 12:05

原创: 王晖 中医出版

现代的中医,无证可辨,怎么办

导读:“有是证,用是药”是中医辨证用药的基本原则,可是,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尴尬,在某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些阶段可以没有任何的主观症状和外在体征。下文是对此现象的深度思考并且给予了建议。

现代的中医,无证可辨,怎么办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在诊断中存在宏观病体与微观病名如何处理、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如何定性等矛盾;在治疗上存在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的关系如何结合,面对治从证转,或治从理化,或治随人转如何取舍等矛盾。

这正是因为中医学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知思维,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恒动观为核心,注重把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强调三才合一,身心合一,从整体角度、功能角度、运动变化角度来把握生命、健康、疾病的规律,重在看“病的人”,而不是只看“人的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一门交融“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 的原创思维特色和优势的科学人文医学。

为此,诊疗思路可归纳为以下九点:

第一,病证结合,双重诊断,治从中医。

第二,辨病为主,辨证为辅,治以西医关键病理为主,结合中医病机。

第三,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治以中医病机为主,兼顾西医病理。

第四,无证可辨,参考西医检查指标,结合病史、体质、综合治疗。

第五,无证可辨,检查无殊,治从中医体质。

第六,舍证从病,舍病从证,突破一点,攻其一点,急则治标。

第七,病症结合,病证结合,中西同治,取长补短,减少药物副作用。

第八,立足于人,舍病弃证,从活体生命整体角度、功能角度、运变角度,探求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性情属 性、社会属性,找出规律,综合论治,即治病先治人,从病的人论治,也就 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

第九,细致分析药后反应思路。药后症状无进退,多见于久病体虚或多病缠身,病机复杂,方药难效或速效,当拟徐图缓进,再守本方,静后消息,欲速不达,临床上往往选用和法、和方、和药;药后症稍 减,继守原方,随证化裁;药后症显减,随证化裁,各个击破,终则调理脾胃 善后;药后症加重,首先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梳理出本质所在,从本论治;其次舍病弃证,从人论治;期间注重调理脾胃,从胃以喜为本入手。

▍声明:

○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本文选自《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雷涛医师微信号:342218535,欢迎投稿交流唠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