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黄褐斑的几种方法
黄褐斑在中医上被称为“黧黑斑”,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主要通过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而达到整体调节的作用,具有较稳定的远期疗效。
01医案
裴某,女,38岁。
自诉近1年来,面部出现黄褐斑,颜色逐渐加深,遍及额、颊、鼻、口周等,呈点片状,对称性发生,无鳞屑,无痒感,且每次月经前两天出现小腹疼痛,经后消失,月经量逐渐减少、夹有血块,婚后生有1子,已带节育环11年。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诊断:面部黄褐斑,证属肝郁血滞、血瘀夹热。
治疗以凉血疏肝,活血化瘀消斑。用凉血祛斑汤加减。
红花20克,桃仁15克,丹参15克,赤芍、白芍各15克,紫草10克,生地黄12克,当归15克,柴胡9克,香附10克,黄精10克,白芷10克,木蝴蝶9克,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药5剂,月经来潮,经量增多,腹痛不明显,面部黑斑已部分减退。守方续用10剂,半月后改为丸剂,3个月后面部黑斑基本消散,后随访半年,诸证悉除。
02中医说
祖国医学认为“黧黑斑”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黄褐斑按病因病机可分为肝郁气滞型、心脾血虚型、脾虚湿阻型等多种类型,不同的病机需辨证治疗。
1. 肝郁气滞
主症:面部浅褐色斑片,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兼烦躁易怒或抑郁、口干胁胀、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疏肝解郁,调畅气机。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制香附、广郁金、白芍、丹参、黄芩各10克。腹胀者,加青皮6克,枳壳6克;大便溏者,加苍术10克,厚朴6克。
2. 心脾血虚
主症:面部淡褐色斑片如尘土,或灰褐色,颧部、前额、口周明显,兼见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或怔忡、健忘、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血,宁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20克,潞党参、炒白术、当归、炙远志各10克,炒酸枣仁、茯苓各15克,夜交藤、合欢花各30克。多梦者,加肉桂10克。
3. 脾虚湿阻
主症:症见面部淡褐色斑片,两颧、口周为著,兼神疲体倦、食少纳呆、短气少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泄浊。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
党参20克,炒白术、茯苓、陈皮、广木香、杏仁各10克,砂仁6克(后下),薏苡仁50克,生姜6片。周身困倦者,加木瓜10克,伸筋草10克。
4. 冲任不调
主症:褐色斑片对称分布于颜面,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月经不调,舌质红、苔少,脉细。
治法:调和冲任,滋养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赤芍、白芍各1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当归、川芎各10克,制黄精10克。痛经者,加桂枝10克,肉桂6克,赤芍10克。
5. 脾肾阳虚
主症:面部满布深褐色斑,畏寒肢冷,性欲淡漠,或夜尿频多,或五更泄泻,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泻浊。
方药:金匮肾气丸、参桂术甘汤加减。
制附片6克,茯苓皮15克,肉桂2克,淡干姜10克,炒白术、党参、赤芍、鹿角胶、当归、丹参各10克,仙灵脾、肉苁蓉各12克,车前草15克。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各30克。
6. 痰瘀交阻
主症:面部暗褐色斑片散在,口中出气臭秽,形体肥胖,兼见右胁胀满,或有高脂血症、脂肪肝等,舌质或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滑或涩。
治法:化痰散结,消瘀通络。
方药:法半夏12克,青陈皮、柴胡、广郁金、茯苓、白芥子、赤芍、桃仁、红花、川芎、丝瓜络各10克,泽兰、泽泻、生山楂、王不留行各30克,决明子30克,莱菔子30克。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20克,淮小麦30克,佛手10克。
03公社寄语
中医治疗黄褐斑时强调全面分析,辨证治疗。患者要明白自己的分型,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除了服用汤药之外,患者还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