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初期,太阴病位的这些变化,张仲景总结得很清楚了

文 / 金兰中医学社
2019-04-26 22:08

“太阴之为病”是人体阴证的初起阶段,主要会表现出脾、脾经循行处,及四肢肌肉等的异常症状,主要是腹部的胀满、饮食不下,甚至是呕吐、自利等,如果太阴病久未治愈,那么久还可能会影响到少阴肾等其他系统的健康。

在《伤寒论》所提到的太阴病相关条文中,关于证型可以总结出三类,其表现和治疗侧重都会有所不同:

1.脾脏虚寒证

太阴病初起,最直接伤害到的就是脾脏,往往会出现脾阳虚衰,运化无力而失司,气机的升降发生紊乱,最终出现寒湿内盛。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即是腹满时痛、呕吐、食不下,甚至是自利不渴。

仲景认为太阴脏有寒,治疗“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何为四逆辈,《医宗金鉴》里面说“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这一类方剂的作用共同点都是可以温中健脾,但是治疗轻重程度不一样。治疗太阴脾脏虚寒证时,把握病人的“下利”症状是关键,当视病情的轻重程度,斟酌用方。

2.经脉气血不和证

邪气伤及太阴经脉的时候,会出现经脉气血的失和,表现出腹满时痛甚至是疼痛拒按。这主要是因为经脉受邪,血脉拘急,久之则出现气滞血瘀。气血失和的病证不会出现呕吐、下利的症状。

治疗此证的时候,应该采取疏通经脉、缓急止痛的办法,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如果是“大实痛”就要用桂枝加大黄汤。但是如果病人出现脉弱、自便利的话,就提示着中气不足,用药的时候当减量,否则容易更损中气,得不偿失。

3.太阴中风证

太阴发病也可能会兼中风的表证,仲景称其为“太阴中风”,往往会出现“四肢烦疼”即四肢的剧烈疼痛,这是因为风寒邪气侵袭四肢所致,但是并不会出现头项强痛和发热恶寒的太阳表证象,也不会出现偏头痛和往来寒热的少阳病象。

出现这样的病证,仲景提出如果“阳微阴涩而长者”,即是风寒邪气已渐弱,是转愈的征兆。但如果出现脉浮的话,就可以用桂枝汤以汗法来治疗。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荷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