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的水平是否弱于古代中医?
关注我,每天十分钟,学会一个医学常识↑
本文作者:潘毅
不少人觉得现代中医的真实水平,恐怕远不如古人。对于这个问题,潘毅老师认为这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的古代中医,基本上都是标杆人物,是古代名医。
如果用现代中医的平均水平,与古代名医水平比,并不具有可比性。
并且,古代中医的平均水平就很高吗?我不太敢这样认为。
我看过不少古代名人传记,他们天赋聪明、学习勤奋是一方面;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人是拜了名师的,名师自然容易出高徒,而且往往是一个老师只带三几个徒弟,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属于精英教育了。
但如果没有名师指教,其他医师想要成才怎么办呢?
这里还有个可参照比较的,就是教材问题。
现代的中医院校,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虽然已经有中医教材,但还不算全面规范,也不太好学。
可以设想,古代是没有规范教材的,那学医是怎么学的呢?我估计,碰到比较好的老师或者师傅,会教你从《黄帝内经》,从《伤寒杂病论》入手,打好基本功。然后在临床实践中,对学过的知识不断反思,继而逐渐扩大学习领域,来达到理论上的通达。
但相当比例的古代医生是怎么学出来的呢?其实,不少是从学徒开始,慢慢跟师学出来的,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对药物的认识比较到位,从采集到炮制的过程可能比较熟。但是,要说指导临床的理论有多深,多通达,就不见得了。
很多勤奋有心的人,是自己读《药性赋》或者《汤头歌诀》,自己慢慢琢磨,慢慢积累经验,但他们的理论知识体系其实并不怎么完整。加上古代资讯不发达,学问交流不容易,也限制了他们自学。所以,从理论基本功上讲,不算扎实,也不全面。
再有,就是人才输出量的问题。
在古代,要产生一名好的医生,首先得碰上名医师傅,这个名医不但要临床好,又要教授得好,这样的名医到底有多少?下一代的好学生,又能产出多少?所以在古代,纯粹的师傅带徒弟,人才的产出率其实并不高。
现代的院校教学,有它的好处,好处就在于可以成批量的输出人才,即便学生里并不是个个都学得高明。但在这个批量基础上,总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更求上进,也更有机会参加学习进修,加上如今资讯发达,学习起来就方便得多。
另外,现代学中医,还有个师承。中医师承要求先学院校的基本课程,然后再跟师,并且对师父的要求也比较高,质量上就有了一定保证。
所以,从人才输出批量上讲,现代肯定大于古代。在医生平均质量上,也不应该弱于古代。
再有,古代人的病,我们现在看来,是相对简单的。因为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不长,所以相当比例的人,还没有活到会产生复杂疾病的年龄。
现代的医生碰到的病人就不同了,一来人寿命长了;二来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习惯等等都变化太快,变化太大,所以产生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现代病,病情也复杂不少。
比如,一个人来看感冒,他还可以如数家珍地告诉你,他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病史,还有血三脂高。那么医生处理的时候,尽管重心还在感冒,但他的背景病史就不得不顾忌,所以思考起来是要比古人复杂的,处方用药也要复杂。
可以说,现代医生处理过很多古代医生没处理过的病。
古代中医看病,辨病论治也好,辨证论治也好,关注的重心,都是症状与症状组合形成的症候群,就是说古代的中医擅长解决各种不舒服。
但现在有了西医,西医有各种检查化验单。病人来看中医,就经常拿着一叠验单,要求医生,不单要解决他症状上的不舒服,最好,还能把它验单上的不正常指标,也变得正常。
对于一个现代中医,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应该说,相当比例是可以做到的。那既然相当比例可以解决,是不是意味着比古代的医生要进步些呢?
据我所知,建国初期,很多名老中医,面对指标,他们也有过困惑,也要慢慢摸索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这还是在说,现代中医能解决的问题,要比古代中医多,因为现在的病人病情要比以前复杂得多。
当然,我上面的比较,比的是医生平均质量,而不是古今顶尖高手之比,这种比,恐怕需要足够的资料与考察才能比。
那由此,能不能说,现代中医的平均水平就高了呢?还真不敢下这个结论。应该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现代中医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呢?是深度问题。
基本上,只要愿意学,知识的体系性是具备的,广度也勉勉强强,临床也有机会。但深度明显不够,原味的中医思维也不足。
那么中医的深度与原味往哪里找?得回去研读经典和古书。
但真正要领会古书与经典,就有了一个门槛,你需要大体具备与中医相关的古文化知识。
当你具备了这些知识,不能说臻于完美,但在医学的见地与境界上肯定会有大不同。
声明:欢迎关注公众号「正安聚友会」,喜欢的话可以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