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讲的阴和阳究竟是什么关系?

文 / 张其成
2019-04-09 14:03

#你不知道的中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对于“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一个命题,怎么理解?历代说法不一,分歧很大,对前半句没有争议,阴是储藏精的,但对后面这个“亟”字却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都认为是多次的、频繁的或者急切的意思,其实这个“亟”是气的意思,“亟”和“气”音近相通.

《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阴是藏精而化气。后一句:“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使阴精坚固的。这两句讲了阴和阳的辩证关系,阴精藏于内化生阳气,阳气卫于外固守精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生作用,缺一不可。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如果阴不能制约阳,那么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就会使阳热之气迫近血脉,血液流动加快强劲,进而会发狂;如果阳不能制约阴,那么阴精就过盛,阳气不足,五藏的气就会相争,就不和谐,以至于九窍不通畅。这句中的“薄”通“迫”,是接近的意思,如成语“日薄西山”就是说太阳接近于西山。


中医里讲的阴和阳究竟是什么关系?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不使任何一方偏胜,这样筋脉就舒缓平和,骨髓就坚固,气血就畅通,这样就使内外调和,邪气不得侵犯,耳聪目明,气机的运行也能正常了。

岐伯十分重视阴和阳和谐关系,他说: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阴阳的要害、关键之处就在于阳气要密闭,要保住不能外泄,这样才能使阴精固守住。虽然阴阳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在阴和阳这一对关系中,阳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多人问我,既然阳决定阴,那为什么不说“阳阴”而说“阴阳”呢?这其实是用了道家的说法,在道家看来阴比阳重要,阴是第一位,阳是第二位,《道德经》42章说“负阴而抱阳”,就是阴在前阳在后。但是,在儒家看来是阳比阴重要,阳是第一位,阴是第二位的。当然,两者应该是平衡关系,“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如果阴阳任何一方偏胜,失去平衡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所以阴阳调和才是最好的健康快乐长寿的“圣度”——神圣法则。


中医里讲的阴和阳究竟是什么关系?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如果阳气过盛,就不能固密,阴气就会亏耗。最后岐伯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果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就正常、旺盛;如果阴阳二气分离了、决裂了,那么人体的所有精气也就会耗竭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平阳秘”是《黄帝内经》对待生命的基本思想,有人说你们中医太简单、太原始了,什么都归结到阴阳头上。我说:大道至简啊,中医的真理就在这里。《周易》中用阴阳论天地万物,《黄帝内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

我要强调一点,“阴平阳秘”是阴阳平衡的表现,但不是指阴阳的绝对平衡,而是指阴阳双方要达到动态的平衡、动态的和谐。“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是中医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这一点和西医的对抗性治疗是不同的。

对西医而言,要是高血压,就吃降压药,把血压降下来;高血糖,就把血糖给降下来,采用的是对抗性治疗。但中医的调和性治疗却不是这样,它不是以直接杀灭病毒、病菌为目的的,而是调整人的阴阳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人的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的能力,是调动和激发人的正气的。

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保存在身体里面,邪气就进不来了,人就能健康。比如癌症,打个比喻,癌细胞就像毒草,西医采用化疗、放疗等方法就是要把癌细胞这棵毒草给割掉,可是没有去治理产生毒草的这块土壤,结果毒草割掉了,过了不久这块土壤上的其他地方又长出新的毒草,癌细胞转移了。中医治疗癌症主要是治理这块土壤,而不是割毒草,结果土壤治好了,不再长新的毒草了,旧的毒草也不再起作用了。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