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誉为“扶阳第一药”,如何鉴别“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
每每看到火神大师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时,心中总是在想,附子这么大的剂量,真的敢喝吗?后来成为一名医生后,也时常用到附子这味药。对于中药的使用,最关键的还是看是否对症,如果对症了,该用的中药是可以放胆使用的,正所谓“有是症用是药”!
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在服用附子之后,会出现麻木、疼痛、头晕、汗出、腹泻等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后,很多患者也会心存疑虑,到底要不要继续喝下去?医者其实也会有所顾忌,出现这种状况,余下的药还能继续喝吗?
实际上,在煎煮方法得当,药证相符的情况下,服用附子的方剂后,如果出现麻木、疼痛、头晕、汗出、腹泻等现象。可能是“排病反应”。为什么会出现“排病反应”呢?有的病人由于病情太长,邪气根深蒂固,在服用正确、准确的药物后,由于药力强力祛除排出邪气、疏通经络隧窍,药物与邪气“交争”,从而出现“排病反应”。如果坚持服药,药力胜邪,邪气排出后,这些“排病反应”自会消失,而且原有病情大多会好转。
在临床的实际中,这种“排病反应”现象是非常常见的。曾有一位研究生主治医师在我门诊实习,因患有颈椎病,所以在诊务之余,请我为他诊治一下,当时我给他把了把脉,详细诊断之后,为他开了葛根汤加附子、干姜一方。
这个研究生后来告知,说他当晚服第一次药之后,忽感药力上行,头部好像有一种被打晕的感觉。就在这个时候,究竟是继续喝下去?还是停药呢?好在他有多年扎实的临床经验,又加上对我的信任,所以接着服用第二次,不想头晕反而减轻,第二天,颈椎病也好转了。
其实这也是“排病反应”,属于药力上行后项、头部太阳经隧,药力与寒湿邪气“交争”出现的反应。另外还有一些病人服用附子后,出现的一过性腹泻,甚至严重的水泻,也属于这种情况。
关于“排病反应”,其实古人很早就有认识。比如在《尚书》中就有“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这么一句,意思就是说,治疗那些病情深重的疾病,如果没有出现病情貌似加重的现象,那么病根就不能去除。其机理也是正确、准确的用药,药力与病邪发生的“交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排病反应”不能成为“不良反应”或“中毒反应”的借口,否则很容易掩盖“中毒”的真实情况,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在临床中,准确区分附子的“排病反应”与“中毒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如何鉴别附子的“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通过临床的大量实践,得出了一些心得。
第一,“排病反应”虽然来得猛烈迅速,但是病人的整体状况尚可;然而“中毒反应”就不是这样了,“中毒反应”往往更加严重,反应更加剧烈。这个需要医者在临床上细心体会,便不难分辨究竟是“排病反应”还是“中毒反应”。
第二,“排病反应”的麻木、疼痛等反应很多发生在身体的局部,而这些局部大多为病人风寒湿邪、痰饮瘀血长期停聚之处,或为药力所过之处。
第三,如果医者使用的附子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煎煮得法,辨证准确,那么服药后出现的麻木、疼痛、头晕、汗出等症情,医者应当深为自信为“排病反应”。
第四,“排病反应”多为一过性,多会在继续服药后很快消失;而“中毒反应”如不处理、不停药,则多会越来越重。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希望医者能在中医临证之上细心体会,准确区分附子的“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正确使用附子。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系原创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汪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