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推拿按摩、康复理疗蒋老师:中医康复理疗常用名词术语(一)
现在,很多人对推拿按摩、康复理疗这个行业不了解,对从事这个行业的治疗师更是不了解,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下这个行业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刚刚从事这个行业的爱好者和喜欢中医保健养生的朋友有所帮助:
1.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2.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另外还有位于上腹部的任脉络穴鸠尾,位于尾骶部的督脉络穴长强,和位于胸胁部的脾之大络大包。
3.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与位置,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或缓解点为腧穴。
4.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5.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6.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7.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汗出、恶心、倦怠,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8.目系:眼球后方与脑相连的组织。亦称眼系。
9.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10.瑞:人体部位名,小腿肚。
11.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2.舌本:人体部位名。即舌根。
13.目锐眦:人体部位名,又称目外眦,指外眼角。
14.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蹯脉、阳蹯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15.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16.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又有各自的循行路线(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17.耳针: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8.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19.一夫法:令患者示、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20.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21.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22.原络配穴法:是指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与之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的方法。
23.五输穴: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24.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斓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5.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26.瘢痕灸:灸治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27.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
2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示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29.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30.郄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31.刺法:古称砭刺,又称针法,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32.灸法:古称灸,又称艾灸,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33.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34.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35.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36.刺络拔罐:即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37.推拿:古称按摩、按驕、乔摩、驕引、案杌等其名称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推拿是中医学的一种外治法,是中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
38.推拿学:是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医学学科,以治疗方法作为学科的标志特征。
39.筋:是指与骨及关节相连的肌筋组织,为现代解剖学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腱鞘、滑液囊、推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
40.小儿特定穴是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41.打马过天河:用食、中指面沾水自总筋处,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边用口吹气边随之弹打,100~300次。
42.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内侧缘)成一直线。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43.退六腑: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100~300次。本穴性寒凉,主治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肿毒(腮腺炎)等实热证。
44.手法:是指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施术时一般多以手,也可因需要而用除手以外的腕、臂、肘、膝、足等部位进行操作,甚至借助一定的工具,延伸手的功能进行操作,因以手操作较多,故名手法。
45.滚法:手指自然放松,以第五掌指关节背面吸定于受术体表,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手背近尺侧部在受术部位作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称为滚法。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滚法是滚法推拿学术流派的代表性手法。
46.一指禅推法:以拇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前臂的摆动带动拇指作屈伸运动,使所产生的功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腧穴上,称为一指禅推法。频率约每分钟120~160次。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代表性手法
47.揉法:以一定力按压在施术部位,带动皮下<br>组织做环形运动的手法。根据施术者接触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掌揉法、指揉法、肘揉法等。掌揉法有掌根揉法、鱼际揉法和掌心揉法,指揉法有拇指揉法、中指揉法和多指揉法。
48.摩法:用手在体表作环旋摩擦的手法。用手指指腹着力摩动的称为指摩法;用手掌面着力摩动的称为掌摩法。
49.推法:在受术部位作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根据术者着力部位的不同有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等。
50.擦法:在受术部位作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小鱼际擦法(侧擦法)、鱼际擦法、掌擦法、指擦法等。
51.扳法:以然寸劲”作用于关节,使其瞬间突受力而产生被动的旋转、屈伸、展收等关节运动的手和法。分为脊柱扳法四肢扳法。扳法是正骨推拿学术流派的主要手法。
52.捏脊: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自龟尾穴部捏至大椎穴部;或示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动,自龟尾穴部捏至大椎穴部。
53.黄蜂入洞:用食、中两指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动。
54.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及其之间的关节、关节囊、韧带、椎间盘的退变,出现颈椎失稳,产生骨质增生、韧带与关节囊肥厚或钙化,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多发生在30~60岁,以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多见。
55.落枕:又名失枕,是以晨起时出现颈部肌肉痉挛、酸胀、疼痛、活动不利为主的颈部软组织损伤病症。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冬春季发病率较高。轻者4~5天可自愈,重者疼痛剧烈,并向头部及上肢部牵涉,迁延数周不愈。
昨天晚上熬夜整理了一半,未完待续,关注本人自媒体号,更多精彩内容不断更新中!欢迎本行业大咖批评指教,欢迎大家点评分享收藏留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