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春回大地携湿气,艾灸两穴是关键!

文 / 因果正见
2021-03-13 18:25

雨水时节后,乍暖还寒,且寒中有湿,一早一晚更是明显。

春回大地,升发阳气的同时也会将这湿气携带出来。如果您细心一点观察,雨水之后,即使周围没有下雨,或者下雪,但周边的泥土已经不再像冬月那么干燥、那么坚硬寒冷了。

再看看房前屋后的柳条,虽然还未吐新芽,但若用手折一下的话,会发现柳条开始变得柔软,有水分了。冬天很脆,一折就断。

春回大地携湿气

脾胃最易受侵扰

人体五脏六腑,唯脾胃“喜干恶湿”,最易为水湿所困。

且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

所以雨水之时,养肝很重要!养脾更重要!顾护好脾胃之气,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


雨水保健灸


【取穴】太冲穴、足三里穴

太冲是肝经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调控着肝经的总气血,具有疏泄肝胆、燥湿生风的作用。

足三里是胃经大穴,也是有名的长寿穴,善治与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胃痛、腹胀、泄痢疾等。经常灸之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调节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灵枢》:“阴阳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每次每穴15-20分钟。在雨水节气里不妨常灸,可每日一次,也可隔日一次。

雨水食补

此时肝旺而脾胃虚弱,粥是易消化的食物,配合一些药物熬制而成的药粥对脾胃有着更好的滋补作用。

药物的选用上既要考虑生发阳气,又要考虑滋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黄芪等。此外,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也是很好的补脾粥膳。

平时可多吃些诸如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雨水要静心


雨水,万物萌动,人们肝气较旺,精神焕发。但当肝气升发太过时,脾气暴躁的人面红耳赤、烦躁不安;性格内敛的人郁郁寡欢、精神压抑,肝木克脾土,这些人都会变得“没有胃口”。

所以,雨水时节调养脾胃也需要静心,心平气和,肝气不横逆,脾胃也就安宁了。

心要静,身体却还是要多动一动,动则升阳,既能驱寒,又能除湿。

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且此时人体毛孔也在变得疏松,动一动就会泄气,此时风寒最容易进入人体,所以要注意春捂、谨防受风受寒~

脾胃是“水谷之海”,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养、气血、津液、精髓等,都从脾胃中产生。

此时,不仅要养肝护肝,也要保护好脾胃,否则就如元代名医李东垣所言“内伤脾胃,百病丛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