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穴,人体自带的灵丹妙药!不明病因的不适症状,不妨灸它!

文 / 纽小澳健康小护卫
2020-11-22 09:18

有些人常有这么一种症状:明明牙齿健康,没有蛀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疼痛难忍。并且,在忍受这种疼痛的同时,还感觉到心烦,眉棱骨痛,眼睛布满红丝,面色越来越暗淡,甚至呈灰黑色,同时出现浮肿的现象。 去医院检查吧,医生也很难找到确切病因。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建议你使用一个穴位——解溪穴,或许能有所帮助。

一、解溪:血气外溢流散之穴

《医学入门》记载:“足腕上、系鞋带处之陷凹中,适当吾人束缚鞋带之处,解而开之,因名解溪”。

解溪是人体足背上的一个穴位,位置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由于解溪的位置与人体绑鞋带的位置相近,所以该穴又被称为“草鞋带穴”、“鞋带穴”。“解”的含义是解散,“溪”的含义是小溪,这里形容地部经水在本穴解散并流向四方,就像溪流般蜿蜒。解溪接纳的是丰隆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到达本穴后,因为这里通行渠道狭小,所以血气全都溢在外面,像小溪一样流散而去。

二、解溪有哪些功效?

1、清胃化痰

《针灸甲乙经》曰:“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解溪为足阳明胃经之经穴,五行属火,泻之可清足阳明胃经的热气和火气,故可用于治疗胃肠不通、积食积热以及由于腑气不通引起的便秘、腹胀等问题。

2、清热宁神

《备急千金要方》曰:“解溪、阳跷主癫疾”。火乃木之子,应五脏之心,故而解溪还能清肝火、泻心火,治疗因足阳明经热和肝火上扰引起的头痛、眩晕,以及心火炽盛和肝风内动引起的癫狂等神志病变。

3、消肿止痛

足阳明经脉、经别循行经过鼻、面颊、口齿、咽喉等部。当胃火亢盛、阳明积热,邪热上攻会循经上扰清窍,出现鼻出血、鹅口疮、齿痛、咽喉疼痛等症状。故而,刺激解溪能清降上攻之胃火,热退毒消,从而起到清利口咽、消肿止痛的作用。

4、缓解头痛

引起头痛的病因及机理十分复杂,在对症治疗上,中医按经脉将头痛主要分为四经论治,即前头痛为阳明经头痛,偏头痛为少阳经头痛,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痛,巅顶痛为厥阴经头痛。解溪能清宣阳明经气,故可缓解前额或眉棱骨疼痛。从气血循环的角度来说,气血总是先下行到脚部,而后由脚上升到头部,如此反复循环。刺激解溪可使脚部气血供应充足,脚部气血足了,就自然会像喷泉一样上涌,这样大脑气血充足了,头晕目眩的症状自然也就不见了。在中老年人中,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头晕目眩现象极为常见。所以,中老年朋友,如果总是头晕,可以多刺激解溪。

5、健脾化湿

腹大下重;厥气上柱腹大;膝重脚转筋,湿痹。——《千金方》

解溪用于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能够有效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以及因水湿过重引起的虚胖、关节酸胀。

6、修复关节

踝关节是一个以支持负重为主要功能的关节,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在排除骨折和脱位的情况下,24小时后可通过按摩解溪及压痛点,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利于受损关节的恢复。

三、解溪如何配伍?

腹胀:解溪+商丘+血海;

癫疾:解溪+阳跷;

踝部疼痛:解溪+昆仑+太溪;

踝关节疼痛:解溪+商丘+丘墟;

下肢痿痹:解溪+悬钟+阳陵泉;

膝股肿痛、脚转筋等肌肉疼痛:解溪+丘墟+条口+太白;

老年性骨关节腿化,以及关节疼痛、酸软无力、活动不利:解溪+丘墟+足三里;

足背部腱鞘囊肿:解溪+阿是(囊肿局部围刺,可活血散结,疏调经筋,配合艾灸的温通作用,可使囊肿尽快消退。)

四、解溪如何保健?

解溪通常有以下几种保健方式:按摩、刮痧、艾灸、针刺。首先,我们要精准取穴。方法如下:正坐,双腿伸直,其中一条腿屈膝,脚放平。把同侧的手掌放到膝盖上,循胫骨直下至足腕处,在系鞋带处停下,感觉两筋之间有一凹陷,此处即是解溪。

1、按摩

可以通过点按、按揉的方法进行,一般采用中指折叠法,就是用中指指腹垂直向下用力压按,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1-3分钟。也可以转脚腕,以达到刺激解溪的效果。你可以盘腿坐在床上,双手分别握住脚踝和脚掌,缓慢转动;也可以坐在椅子上,脚尖着地,以脚腕为轴转动。每次左右各转动100下,早晚各一次,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2、刮痧

用角刮法从上往下刮拭解溪,以出痧为度。

3、艾灸

艾灸可以采用艾条灸灼10-15分钟或者用艾柱灸灼3-5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