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艾灸祛湿扶阳最佳时机!

文 / 归朴艾灸
2017-06-27 22:59

2017年三伏天时间表

伏前灸

2017年6月12日~7月11日

初伏 10天

2017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 20天

2017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 10天

2017年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加强灸

2017年8月21日~8月31日

夏至、小暑、三伏天……接二连三的节气提醒着我们,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就在此时!很多热衷于养生的老百姓都知道,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而这其中艾灸便是颇受推崇的一种诊治方式。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三伏天艾灸三大作用

一: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

在中医里祛寒除湿治疗之法就是艾灸。三伏天,正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时。通过艾灸,双重阳气注入体内,温阳驱寒!

【腰腿痛取穴】

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阿是穴。

【颈椎痛取穴】

大椎、颈四椎旁、肩井、阿是穴。

【慢性支气管炎取穴】

大椎、肺俞、膻中、脾俞、丰隆。

【消化不良取穴】

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艾灸法:取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0:00-11:00最为适宜。

二:温肾壮阳,元气充足

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古时医家常用“神奇”来说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三伏天采用灸法,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三:延年益寿

宋代名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中老年人,如果在三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不光自己解决了,还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夏季常见病症艾灸调理方法

三伏天做艾灸是最好的改变虚寒体质,祛湿驱寒养生的方法,为大家分析几种夏季常见亚健康问题,如何利用艾灸帮你一起守护阳气,健康养生。

症状一:空调病

炎炎夏季,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位置:大椎穴

作用效果:温阳散寒。

症状二:咳喘

对于慢性咳喘患者来说,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时做艾灸来进行治疗。

保健方法:艾灸温肺法

取穴位置:肺俞穴

作用效果: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症状三:暑湿证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保健方法:艾灸祛湿法

取穴位置: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用效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症状四:皮肤病

夏季湿气重,是微生物等活动频繁的季节,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能力增加,故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

保健方法:艾灸止痒法

取穴位置: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效果: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症状五:慢性腹泻

夏季腹泻的病因多为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从而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发生。而素来就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则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阳气。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位置: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效果: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症状六:宫寒

女性每到经期就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的,或者宫寒不孕,伴有性欲冷淡、月经后错、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不妨也趁夏季阳气旺盛时赶紧艾灸,温一下自己的阳气吧。

保健方法:艾灸温宫法

取穴位置: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效果: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更多艾灸养生知识

可微信关注公众号:guipu555

学习了解更多的艾灸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