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针灸名家针法经验——任作田针刺手法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任作田 1886年生于辽宁辽阳县。 “九一八”事变后任作田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后前往抗日革命根据地陕北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1941年4月1日,任作田在延安创办了著名的“延安针灸疗病所,为解放区的人民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0年1月15日病故于沈阳,终年64岁。
一、八法神针
1、搓:如搓绳状,大指向前进,与食指合起来,用力搓针柄9次,即后退6次,如此连续行之。
2、捻:如捻线状,照前法行之,但动作轻微。
3、弹:针至目的时,如针柄动作紧沉,不易转动,即用右食指弹针柄数次,针身即能松动,就可照常行动。
4、撚::就是用大指食指左右旋捻,待针尖活动自由后,再按常法深进。进到某部分,再有凝滞状态,仍可用旋捻法使之流畅,然后再深进,直至目的为止。
5、打:行补针,出针后即用左食指将针眼按一下。
6、循:进针入半途时,因气滞,针不能再深入,就用左食指在被针部位附近从上向下点划,使气自上向下行动,然后针就能深进了。
7、揉:在进针以前,用两手中指食指在针穴上揉数下,使皮肉活动。
8、按:在进针以前用两手中指食指在穴上深按。
揉按两法同时施行,以使被针部分气血散开,减少疼痛。以上八种手法(搓、捻、弹、撚、扪、循、揉、按),称之八法,所谓“八法神针”是也。
二、经验十法
1、进:进是大指前进9次。在前进时,同时针尖向下用力使针深入。
2、伸:在进针时,针尖向下用力,就是伸展之意,也有探索皮肤肌肉内部三层的虚实和病状的轻重,而定补泻之法。
3、退:退是大指向后6次,在后退时,同时将针柄微提。
4、提:提是提起针柄。用前进九后退六之平补平泻法或左右旋撚法将针退出。
5、卧:将针进到预定之目的地,行平补平泻法,欲使病势镇静,将针停放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均可,然后将针退出。
6、捣:针进到皮肤后,若病势紧张,可用微捣法,就是旋撚针柄一上一下,如捣米状,使虚状可转实状,使凝滞状可转流通状,然后再进至肌肉层,病状与上列情况相同,仍用原法,再进针至内部,行针法相同,病势平和即出针。
7、摇:针到预定之目的地,针尖针身过紧过沉,可将针柄微摇,使针身流利。
8、拔:出针时用些微之力将针拔出来,若拔不出时,仍须用提法并行之,将针拔出。
9、扩:针到目的地后欲使受针部分扩大,将针尖向四处探去,同时用旋撚法施行针术,然后出针。
10、复:针到目的地后,“气”不至,“血”不流畅,针刺感应不能通到被针部位以外,是因病人虚弱所致,将针退出一半,停2、3分钟,再将针伸进原处,行九九大补法,气血仍不通畅,再往返施术2次,仍不达,行大补法后出针,急扪针眼。
以上十术为我在治疗中体会所得。
附记:前进九为补,后退六为泻;九个九为大补,六个六为大泻;前进九,后退六,反复行之为平补平泻。虚病用补法,实病用泻法,不实不虚用平补平泻法。热证沉滞为实,寒证滑空为虚。
以上为任作田老先生于1947年所写的(针术)。当时他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展针灸工作,这篇文章是根据其40来年应用针灸治病的经验与体会。以下根据我向先父学习针灸心得结合应用针灸治病的亲身体会并参考古今文献注解如下,提供参考。
在“进”针以前,宜用手指揉、按针治穴位。应用75%酒精消毒针刺部位后,以右手之拇指持针柄,然后进针。进针时,或如搓绳状,或如捻线状,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搓或捻针柄9次。在搓或捻针柄时,同时针尖向下用力,亦即“伸”展之法,使针深入。
搓或捻针柄9次后,即后退6次,退时,同时将针柄向上微提。如此连续行之,即可进针。应用旋撚法亦可进针。所谓撚,即以拇指食指左右旋捻,以拇指与食指持针柄,向左向右来回捻动: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针柄,同时针尖向下用力,使针深入;然后立即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针柄,同时将针柄向上稍微提起。如此连续行之,进的多,退的少,亦可进针。
针至目的时,若针柄不易转动,即可用右食指“弹”针柄数下。针治时,若遇捻到转不动,进退不能的情形,亦即发生滞针时,宜于滞针附近循、按。所谓循,即用一手之食指或中指指尖轻敲针刺部位附近,以手指在被针部位附近从上向下点划。所谓按,即用手指头按压针刺部位附近。针到预定之目的地时,若感觉到针尖针身过紧过沉,可将针微微摇动。针到目的地后,若欲使受针部分扩大,可将针尖向四处探去,同时用旋捻法施行针术,亦即施行扩法。针刺到目的地后,气不至,宜将针捻转退出一半,稍停2、3分钟后,再捻转进针至原处,施行补的手法,即所谓复。
进针后,若气未至,可用微“捣”法,亦即捻转针柄一上一下,如捣米状。捣时不宜用力过强,以轻轻捣动最为适宜。气至后,亦可应用捣法,给予适当的刺激。将针进到预定之目的后,可将针停放(留置不动)10分钟、15分钟或数十分钟。针治时,若遇到捻转不动,进退两难的情形时,亦即发生“滞针”时,亦可卧针不动,待滯针解除后再继续针治或捻转退针。
进针后,若气已至,则应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给予补、泻或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