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肾病双下肢水肿,中医用一古药方利水消肿,如何降尿蛋白?

文 / 布谷鸟多多
2021-06-15 18:22

肾脏水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也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水肿可以由许多原因引起,不同的水肿有不同的特征。由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叫心源性水肿或心性水肿;由肝脏病引起的水肿叫肝源性水肿或肝性水肿;同样,由肾脏疾病引起水肿就称为肾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是全身性水肿的一种,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症状,是由于肾脏疾病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引起组织疏松部分不同程度的水肿。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大量的蛋白尿,蛋白这种营养物质从尿中漏出以后,存留在体内的白蛋白就会减少,从而发生低白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以后血浆胶体渗透压就会下降,使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到组织间隙,体表出现水肿的情况。2、患者水分进入到组织间隙以后,血管内的水分就相对减少。由于肾脏灌注不足,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促进了水钠潴留。3、在进水压正常、渗透压减低的末梢毛细血管,发生了跨毛细血管性液体渗漏和水肿。

男子肾病水肿,中医用一古方调理水肿全消

病例:患者xxx,男,50岁,旅居中国的外国人。2014年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到当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因为水肿加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希望进行中药调理。

2015年8月在北京某医院初诊时,双下肢重度可凹性水肿,尿量减少到600ml,小便不利,心烦,睡不着觉,口渴不欲饮等症状。舌色淡红,舌苔少,脉细弱。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5.6g,血压、肾功能正常。

中医专家根据患者症状分析,认为患者阴虚水停,中医治疗应以“滋阴利水”为主。用《猪苓汤》作为基础药方配伍组方,拟定药方包括:猪苓、车前草、茯苓、丹参、金银花、川牛膝、酸枣仁、炙大黄、太子参、天麻、蒲公英等中药,水煎服,每天1剂,日服2次。服药14剂后复诊,小便尿量增加到1300 ml,水肿基本消退,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3.3g。因患者有心烦睡眠不佳症状,加地骨皮、生地等中药继续治疗。

再服中药1个月后复诊,复查水肿完全消退,尿量正常,无心烦症状,睡眠安稳,体力增加,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0.7g。继续巩固调理,服中药3个月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门诊随访至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正常工作和生活。

专家点评:《猪苓汤》出于《伤寒论》,是育阴利水的代表方剂,也是治疗肾性水肿的代表方剂,对肾病患者出现水肿、阴虚内热水停症状,治疗效果较佳。阴虚内热水停主要症状:双下肢水肿,且有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不寐、心中动悸不安、胸闷不舒等。

《猪苓汤》主治:滋阴清热利水。水热互结,邪热伤阴所致的发热,渴欲饮水,或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药方中,以猪苓、茯苓渗湿利水为君药,以滑石、泽泻通利小便泄热于下为臣,君臣相配,既能分散水气,又可疏泄热邪,使水热不致互结;再以阿胶滋阴为佐,滋养内亏之阴液。诸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而诸症自除。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中医如何认识蛋白尿?如何降尿蛋白?

中医学认为,蛋白尿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湿热蕴结,以及脾肾亏虚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致使水谷精微不得封藏而外流所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在蛋白尿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邪气的滞留对蛋白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致使蛋白尿迁延难除,肾病多数很难速愈。

1、外邪侵袭。可致使肺失宣降和失通调水道之功能,精微(食物中的精华,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不能正常散布,必致水谷精微不循常道而流溢于外,从而发生蛋白尿。不但急性肾炎风水相搏,在发病之初就能见到大量蛋白尿,而且慢性肾炎也常因感冒而致蛋白尿加重,甚至使病情急剧恶化。

2、湿热蕴结。影响三焦的气化功能,清浊不分,水谷精微不循常道,加之湿蕴直扰肾关,肾之固摄失职,精微得以从肾关而泄,则发蛋白尿。

3、脾肾亏虚。脾主运化、升清,脾虚失其摄纳之能,运化失常,精微不得正常转输,精微外泄,则发蛋白尿。肾气亏虚,失其封藏;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扰及肾关;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等,均可导致肾之摄纳精微的功能障碍,而出现蛋白尿。

中医降尿蛋白,坚持“辨证论治”和“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辨别病理、结合药性与现代药理,视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区别用药。主要是通过调理肾脏内的生存环境,改善免疫状态,起到降蛋白、肌酐的作用。一些特色中医疗法,比如督灸、药物、熨帖等传统疗法,降蛋白的作用较显著。

中药的深层次调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机体内部的炎症反应,解毒泄浊,从改善肾脏微循环,并减轻肾脏缺血缺氧的状态,达到纠正肾性贫血、抗肾脏纤维化等目的。另一方面还能增加肾小球的有效灌注量,降低肾小球内压,延缓、控制肾小球的硬化进程。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19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