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历史上的女医

文 / 吼唔熊
2021-03-13 09:16

作者:(安徽)张迪

中国医学史的长河里,群星璀璨,曾涌现出无数著名医家,但女性医生却屈指可数。在寥寥数语的史册记载中细细捕捉,才能发现她们留下的模糊身影和浅浅足迹。但正是这些零散的只字片语,从另一个角度点染勾画,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历史上女医的群体画卷。

义姁生于西汉武帝年间,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市东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女名医。她自幼聪明伶俐,对药草极其感兴趣,十几岁便能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走村串户看病,她总是在边上跟着学,虚心请教,久而久之就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病人,腹大如鼓,脐眼突出,气息奄奄,病情十分危急。义姁仔细诊视后,先在他的腹部、大腿部施以针灸,接着又取出一包药粉敷在病人的肚脐上,用绢帛包裹起来,然后开了方药让他服用。几天后,病人的腹胀慢慢消退,呼吸变得均匀,不到10天的工夫,就可以起床活动了。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说义姁的医术高明,便派人暗中探访,得知她不仅善于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且兼通外科、针灸,所用药物只是山间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于是,汉武帝征召义姁入宫,并封她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后来,义姁不负众望治好了太后的病,得到了太后的器重和喜爱。

《史记》记载:“王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当王太后问义姁有没有儿子和兄弟可以做官时,义姁说有个弟弟义纵,但品行不好,不可以入朝为官,直接回绝了王太后的好意。因为义纵在少年时曾与同伴结为强盗团伙,一起抢劫。但是王太后十分喜爱义姁,还是告诉汉武帝任义纵为中郎,不久任上党郡的县令。义纵敢作敢为,执法严酷,不回避贵族和皇亲,受到汉武帝赞赏,后升任河内都尉。由此可见,义姁不仅医术精湛高超,而且品德真诚纯朴,并不因为义纵是自己的亲弟弟就包庇隐瞒其不良行为,正是如此才会真正获得王太后的信任和喜欢。

胡愔,道号见素子,晚唐时期女医家,道士,太白山(今陕西太白县)人,一说浙江东阳人。胡愔幼年慕道,喜读《黄庭经》,同时又谙熟《内经》,精于医学,著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刊于848年,现存于《道藏》。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是一部将传统医学理论与道教炼养方术融为一体的典型道教医学著作。胡愔纯粹从医学角度出发来研究《黄庭经》,摒弃了其中神秘的因素,强调道教内修必须与医学紧密结合,认为医理是道教内炼养生的理论指导和基础。全书按脏腑分为六节,每节先绘一图,次述脏腑,再述修养法、相病法、处方、行气法、月禁食忌法及导引法等。其中特别以传统医学的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分别阐明肺、心、肝、脾、肾这五脏和胆腑各自的生理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形体、官窍的关系、五行属性、病理现象等;并且结合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依次阐述诸脏腑的养生祛病之术,清晰明白,不杂繁术。从中不难窥见,胡愔援医入道,运用传统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学说及诊断理论来指导内炼养生,自觉地将道教修炼方术与医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此外,胡愔尚著有《黄庭外景图》一卷,《补泻内景方》三卷,惜未见传世。

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擅长外科,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据说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医病所授,而是从一位游医处偶得。在张小娘子年轻时,有一天,一位郎中云游路过门前,向她讨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便将他请进屋里,热情地用饭菜招待。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惠,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医术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导方》。后来,张小娘子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终于成为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善治各种疮疡痈肿,屡见奇效,遂声名大噪。后来,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的名医。

张小娘子成名后,也常为后宫妃子们诊病,并告知养颜美容的秘制调养方,后宫妃子们用后各个变得貌美如花,肤如凝脂。宋仁宗看张小娘子医术高明,且能让女子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美貌,又见其年过三十,仍如十八处子,遂称她为“女医圣”,赐名“张小娘子”,一时传为佳话。

可惜《痈疽导方》和张小娘子的医术、调养方都未见传于后世,人们也只能从故事中得见其高超医术了。

谈允贤,明代江苏无锡县人。她出身医学世家,其祖父谈复是当地的名医,曾任南京刑部郎中,祖母也对医学十分精通。因允贤的伯父与父亲皆履仕途,其祖父担心“医用弗传”,又看孙女允贤十分聪慧机敏,便决定让她弃女红而习医。

谈允贤15岁的时候已经饱览医典书籍,并开始随着祖父临证看病,但真正对允贤影响较多的则是其祖母茹氏。一开始允贤并不懂祖父母让她学医的用意,祖母就常常给她讲解医书大义;渐渐地有了学习兴趣,但缺少临床实践经验,祖母便鼓励她以身试药。婚后的允贤连得气血失调之病,每次医生来之前,她都先给自己诊断,看是否和医生所言一致,医生开了药方,她也一定要仔细斟酌,看是不是可用。后来自己生了三女一子,凡孩子生病,都不请其他医生,而是请祖母来指导自己用药。从“不知其言之善”到“已知其言之善而未有所试”再到“已有所试而未知其验”,允贤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给自己治病的经历来体察用药,为她今后的行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允贤真正为人治病是在其祖母亡故之后。祖母在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治病,并逐渐以治疗妇科疾病出了名。在封建社会里,女性患者尤其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女眷,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受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不久便远近闻名,所以女性患者纷纷来找她医治。到了50岁时,谈允贤忽然想到梦中祖母告诉她的“汝寿七十有三”的期限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便把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整理出来,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

《女医杂言》约首刊于正德六年(1511),共一卷。因为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便由其子杨濂抄写付梓。该书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更是第一部由女医撰写的医案著作。

全书收载病案31 例,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流产、月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等,医案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首先讲述病情和病史,其次列治法,再列处方,每一个诊治的过程都很清楚明晰。虽然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而且是从女性视角去记述,对妇科疾病的认识和思考不同于其他医案,对于现代临床妇科疾病的诊治仍是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当然,事实上谈允贤享年不止73 岁,而是96 岁。其侄孙谈修在重刻《女医杂言》时说:“祖姑……以女医名邑中……生平治人不可以数计……目睹其疗妇人病,应手如脱,不称女中卢扁哉!”据说在50岁以后,她的医术更加精湛。可惜,她没有再写医书。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她的孙子也因株连获罪而死。一位女子,在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了。

相对于男性医师来说,女医师在古代社会所占的比例的确很少,有史书记载的也就数十位,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选取其中几位予以介绍。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下,在封建礼教思想的牢牢束缚下,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古代女子无论是想学医、从医和行医,都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这寥寥数十位女名医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医学史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