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机构的“药方”
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难得的又同台了,在互联网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公益”是为数不多能让这几家巨头坐下来好好聊聊的事情。
6月14日-15日,在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共同发起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多家互联网企业分享自己的公益经验,让“互联网公益”再次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影响,众多公益机构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遭遇严重生存挑战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互联网公益转型,引发了众多机构的思考。
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变传统公益模式,让“互联网公益”从配角转型成为主角,或许正是这些公益机构苦寻的“药方”。
01
公益机构的生存危机
今年的新冠疫情,在让经济遭受重创的同时,众多公益机构也面临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根据中国发展简报与《公益慈善周刊》等联合发布的《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因为新冠疫情,有超过6成公益慈善组织遭受重大或者比较大的影响。在项目执行方面,有67.5%的项目无法进社区开展活动,36.1%的项目因为疫情原因被迫暂停与社区合作。
对于这个情况,不少人或许会有些疑惑:新冠肺炎期间大家都捐了不少钱啊?为什么公益机构会这么难呢?
但实际上你试试,掰着手指头数出你知道的公益机构,能数出10家就算你很优秀了,大量的公益机构并不被公众所熟知。你知道这次2020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有多少公益机构参加吗?答案是:3000家。
大量的“长尾”公益机构在得不到足够关注的情况下,募资渠道严重受限。在传统的方式中,他们选择通过与社区大量合作,用线下地推的方式推广公益项目,这也成为他们被公众认识、了解和信任,从而募得善款的重要来源。
疫情之下,这样的渠道被迫切断之后,大量公益机构的运营难以为继。
“本次疫情严峻,对于公益机构而言,是名副其实的一场‘大考’。”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在本次峰会发言时说道。而在这样的生存挑战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公益机构广泛认可的“药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初,众多公益机构加大力度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推广相关公益项目,累计吸引近1300万人次在平台上为驰援战疫捐赠善款,累计募资超过6.06亿元。
“同舟共济,向阳而生”,在经历了今年的疫情之后,今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的主题或许会让不少公益机构的负责人感慨良多。
02
人人皆可公益
互联网公益,开启了“人人公益”的新时代,让公益这件过去大家印象中的“少数人专属”变成了一件人人皆可参与的事情。
而各大互联网巨头也充分发挥自己强大的运营策划能力,把公益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不管是在拼多多上种果树,还是在支付宝上种树、养鸡,又或者把自己每天走路的步数给捐出来,都让公益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公益为公益机构打开了一扇被大家了解的新窗口,其中腾讯公益发起的一年一度“99公益日”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通过与腾讯9.9公益日的合作,我们机构的知名度和曝光率都大大提升。”春苗公益助学中心是四川宜宾一家很老牌的公益机构,早在2006年就已经登记成立。作为一家地方公益机构,如何被更多人知晓和信任,多年来一直是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这样的局面,在春苗与腾讯合作之后迎刃而解,“2016年我们全年募集的捐款不到500万,2017年开始与腾讯9.9公益日合作之后,当年的捐款额就攀升到800万,2018年更是达到1100万。”春苗公益助学中心负责人说,这样的变化,让机构有能力展开手脚,去帮助宜宾当地更多的贫困学生,资助他们顺利走进大学。
当互联网碰上公益,为何有此魔力?
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扮演了“放大器”的作用,过去公益机构一场线下活动能影响到几百个人就算效果显著,而借助互联网平台,这个数字得到了几何级的增长。以2019年腾讯公益平台的99公益日为例,仅仅三天时间,就吸引到了4800多万人次捐款,募集善款达到17.8亿元。
与此同时,互联网让公益变得前所未有的透明,捐款的去向被全程记录和展示。尤其是随着区块链等技术在互联网公益中的使用,其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大大增强了普通民众对于公益的信心。
与此同时,互联网公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众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等特点,都为公益机构开展活动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03
转型才刚开始
当然,目前互联网公益在整个公益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依然还很小,整个行业的转型也才刚刚开始。
根据本次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公布的数据,在今年的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捐款的参与人次达到了4954万,募集善款达到18.67亿元,然而在各级公益组织总共募集的396.27亿元善款中,占比仅为4.7%。虽然这一占比跟过去相比已经有大幅增长,但总体而言,互联网公益的转型才刚刚开始。
要实现“公益慈善数字化”,仅靠几行代码和技术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个公益行业提升‘数字化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创始院长王振耀说,公益数字化转型的背后,需要实现思维的跃迁和人才的培育。
“在人才建设方面,公益机构应该吸引高科技领域的一些人才加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说,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更多互联网企业能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具备数字化能力的员工以志愿方式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之中,带动整个行业加速转型。事实上,在今年抗疫期间,腾讯就曾开启过类似的“抗疫志愿者”模式,大量腾讯技术人员在春节期间放弃休假,参与到了健康码、公益小程序的开发之中。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的积极参与和合理引导也尤其重要。在抗疫期间,腾讯设立的15亿专项“抗疫基金”和1亿美元“全球战疫基金”中,专门设立了2亿元资金给到服务商和开发者,并开放腾讯自身的技术资源与研发能力,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去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公益慈善机构等快速开发疫情服务小程序,解决民生和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痛点。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00家开发机构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进行公益小程序的开发。而未来,这些小程序有望像一个个小火种,让数字化公益真正形成燎原之势,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