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把脉、综合治理——中国节能的“长江大保护”药方
如何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投身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事业,中国节能用自己的探索开出了一味“系统把脉、综合治理”的中医药方。
5月13日至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走进新国企”系列活动,从贵阳到成都再到湖州,走进长江经济带,走进中国节能。
“聚合各方力量,共当答题人。”中国节能党委副书记陈曙光表示。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中国节能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在积极推进与沿江各省市合作,共同为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以技术创新探索长江流域分布式供暖新模式
如果说“豆腐脑咸甜之争”是南北方在“食”上的差异缩影,那么“集中供暖”就是南北方在“住”上的最大差别了。近年来,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冬季供暖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如何在妥善解决南方人民供暖需求的同时严控建筑能耗增量?中国节能在贵州的探索值得借鉴。
图为中天未来·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供暖的社区。
坐落于贵阳市云岩区的大型社区——中天·未来方舟项目是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绿色供暖社区。该项目地处贵阳市母亲河——南明河下游流域,依托这一优势,中国节能创新分布式供能理念,采用多能互补思维,将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技术相结合,从河水、污水、空气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并加以统筹利用,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中天未来·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是住建部批准的全国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000吨、减排混合颗粒物6000吨。
对这一绿色供暖社区的态度,当地居民经历了最开始的排斥抵触到逐渐接受,再到愈发依赖的过程,绿色供暖社区俨然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新选择。
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下,中国节能在长江流域多个省市积极探索农、光、渔、副互补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确保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促进光伏产业和农副产业深度融合,其中中节能(长兴)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渔、农、光一体化农创小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图为中节能(长兴)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渔、农、光一体化农创小镇一隅。
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的长兴县,位于太湖西南岸,历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其太湖水产也是蜚声海内外。为此,中国节能在长兴光伏项目策划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光伏示范项目理念,将高附加值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联动充分融合,并且第一次在光伏项目中提出了“弱光伏化”的概念,通过地方政府共同招商引入当地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参与运营,将普通光伏电站开发与渔业、农业、休闲旅游业相结合,旨在打造渔、农、光一体化的农创小镇模式,将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政府、农民捆绑成为共同利益结合体,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做到了对传统光伏电站的重新赋能。作为光伏智慧农业综合示范项目的核心,项目整体装机容量70兆瓦,每年生产清洁电力7500万度,节约标煤3.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250吨,二氧化碳7.2万吨,烟尘287.1吨。
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长兴项目注重与当地实际结合,突出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项目一期50兆瓦渔光互补部分占地面积1000亩,将原有坑塘水面整合成标准鱼塘,实现了上部光伏发电和下部渔业养殖的结合。建成两年多来,已经形成小龙虾养殖合作社模式,由基地向周边农户供苗再进行高价回收销售,实现年产近50万斤,解决了养销矛盾,亩均产值达12500元以上。项目二期20兆瓦农光互补部分占地面积约500亩,整体由24栋光伏联动大棚和一栋观光棚组成,全部采用现代化科技连栋大棚的建设模式。大棚内配备了自然通风和风机通风系统,能够方便的控制大棚的室内温度及湿度,使农作物在高温下不受到损伤;保温系统使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正常生长。此外还安装了雨水收集系统,及时收集雨水用于后期灌溉,同时达到了雨水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的作用,并通过大棚内安装的喷淋系统随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补充水分。大棚内所有设施均实现电气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棚内主要种植铁皮石斛,计划年产20万斤,整体实现亩产值8万元以上。
项目建成后为乡镇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返乡农民创业场地问题,项目农地亩产从不到1000元人民币提升至平均不低于3.5万元人民币,成功探索出一套光伏农业化的“农创小镇模式”。
积极布局固废处理项目,创新性提出“两园一链”固废综合解决方案
长江污染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近年来,中国节能始终把解决沿岸固废污染问题作为参与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布局固废处理项目,并创新性地提出“两园一链”固废综合解决方案。
图为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景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中国节能投资建设的最具代表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作为成都市第三座大型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它承担着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和青白江区等生活垃圾的处理,日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每年可处理65万吨,可供电1.9亿度/年,节约标煤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94万吨,为成都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和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为让人惊喜的是,与想象中的脏乱臭差不同,厂区内道路宽阔整齐,人工湖中睡莲斜卧、金鱼畅游,湖边绿草环绕、鲜花盛开,主厂房上绘制的绿竹和熊猫,与蓝天白云湖水相互映衬,自成一幅园林风景图。行走其中,整个厂区内无任何异味,如花园一般静谧优美。与其它垃圾发电厂不同,成都项目是国内少有的厂办一体式设计,即综合办公楼和垃圾焚烧主厂房在同一栋楼,员工宿舍也距离主厂房不足200米,让“自己人”工作居住在厂区,充分体现了中国节能在安全生产和达标排放领域的“技术自信”。
图为洗涤厂内部场景。
成都中节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志刚表示,该项目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往复式机械焚烧炉排(Seghers炉排)和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是国内率先采用烟气排放指标按《欧盟污染物控制标准(2000/EU/76)标准设计建设的政府特许经营项目。对于民众最为关心的二噁英问题,为确保对其有效控制,焚烧过程采用“3T+E”原则。项目自建成运营以来,二噁英的检测指标可达到欧盟2010标准。与此同时,烟气排放数据与当地环保局监控中心联网,处于全天候在线监管之中。项目渗滤液处理采用“除渣预处理+厌氧UBF+外置式MBR+纳滤”工艺,可达到污水一级排放标准。同时,项目产生的沼气可进行发电,炉渣作建筑材料原料,飞灰无害化处理后运送至专业填埋场填埋,真正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全利用。项目还利用垃圾焚烧蒸汽洗涤布草,洗涤厂日均洗涤量8000套,有效减少小锅炉的污染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成都项目只是中国节能近百个固废处理项目的缩影,作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中国节能的固废处理项目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固废处理总能力约9万吨/日。其中,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就拥有19个固废处理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1.7万吨,投资规模近百亿元。
目前,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问题面临着固废基数大、当期有效财政投入有限、治理设施分散化及碎片化严重、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产业链条前后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为适应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整体性要求,中国节能创新治理思路,提出“两园一链”固体废弃物综合解决新模式。该模式突破地域界限,以干湿垃圾分类为基础、以智慧环境物流链为驱动,将可以长距离运输的垃圾最大程度集约、协同处理,实现固废处理最优效率;对于不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有机垃圾采用分布式生态化处理,回馈自然实现生态环境友好。通过城乡协同,各类固废在“两园一链”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做到无废物流出。目前,该模式已在毕节、咸宁等地开展试点,2019年内计划推出4-5个示范项目,2020全面推广方案,形成长江流域整体布局,为使母亲河永葆青春活力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