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浅,梦多?或是虚寒型失眠!3个助眠方帮你温经通阳,助睡眠
失眠是一种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者醒来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甚至彻夜不眠。还常伴有心悸、多梦、健忘、记忆力下降、月经不调等证候群。
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也和大家讲到,失眠的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和,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则心神不宁而致睡眠不安。
《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充盈则神清气爽,神安志和,正如我们适当运动过后会感觉到身体舒爽,其实这主要就是运动可生阳,阳气得到补充的结果。
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经常面临来自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加上熬夜、作息的不规律,必然会导致阳气受损。又或者后天饮食不节制,饮食偏嗜生冷寒凉,过度劳倦,又或者久病,用药不慎,且久坐喜卧,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下,这些因素均可导致阳气渐耗。
阳气渐衰,则阴寒内盛,逼阳外越,阳不得入于阴,以致失眠。此为虚寒型失眠,这也是很多现代人失眠的常见病因。而且,这一类型的失眠常见于久治不愈,且没有明显的阳热征象的患者。
阳虚内寒,是慢性失眠的重要病因!虚寒型失眠作为失眠症中相当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和患者身体阳气被过度消耗有很大关联性。《伤寒论》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指出因用药不慎所导致的烦躁不得眠之症,是因误治伤阳所致。
《医学心悟·不得卧》中也有记载:“有寒气在内而神不安者,温之而神自藏。”不仅指出体内寒气过盛会引起心神不安而致失眠外,更论述了以“温之”为治法,使得心神安藏,而失眠自愈。诚如后世医家所言:“心阳虚衰,阴寒盛而内扰心神,心神不宁则难以入寐”。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这就好比把人放到一个冰库中,由于寒气逼人,自然而然就会睡不着或者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中。
故此,该类型的失眠患者常表现为眠浅梦多、肢体无力、头晕汗多,或出现心悸,喜热恶冷,舌质偏暗等症状。
治则温经通阳,阴阳和则睡眠安!对于虚寒型失眠的治疗,主要从患者的阴盛阳衰、虚阳浮越等原由着手,在施治过程中以温阳治疗为核心,结合导致失眠的其他原因来进行治疗。《景岳全书·不寐》中有言:“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风寒之邪必宜散,如诸柴胡饮及麻黄桂枝紫苏干葛之类是也”,主张运用温热之品如麻黄、桂枝、紫苏等治疗风寒邪扰所导致的失眠。
在实际治疗中,临床常用干姜附子汤、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方剂加减辨治。《伤寒论》中也记载:“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指出该方是治疗汗出过多,内伤心阳,使得心中阳气不足而失眠,心悸的首选方剂。方用桂枝辛温助阳,炙甘草甘温益气,两药合用,辛甘化阳,心阳恢复而得以安宁,温经通阳之法,可以使阳气温通,阴阳和合,因此治疗阳虚或有寒之失眠。
需要注意的是,虚寒型失眠,除了常见于那些因经常熬夜或用药不慎导致失眠的青年或中年人群外,也常见于老年人,因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病,久病则耗伤精血,阳气渐衰,很多患者会表现为少阴病特征,“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常见表现为昼夜颠倒,白日昏沉,夜间兴奋不眠,阴阳之气受阻逆行,同时伴有抑郁、焦虑,此时单用镇静、养血安神之法疗效较差。而使用温经通阳治疗,也需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方择药,避免用药太过导致阳气更伤。正如中医治病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须一人一方,有些失眠患者长期虚损过甚,则勿一跃而就,应渐扶之,需要长期的调理,以恢复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从根源上改善睡眠。
比如此前的失眠患者徐女士,66岁,反复失眠10年,最近1年加重,就诊时可见入睡困难,甚至持续1周彻夜不眠,服安眠药无效,噩梦频繁,夜间心烦,食甜食可稍微缓解;平时怕冷,手足偏凉;头昏乏力,受寒后胃痛,曾因失眠而头痛、呕吐,观其舌可见舌淡苔薄白。故此辨证为心阳不足,不能养神,虚阳浮越,虚风上扰,以温经通阳,宁心安神,平肝熄风治之,方用桂甘龙牡汤加味:炙桂枝,炙甘草,生龙骨,煅牡蛎,茯苓,天麻;15剂。 二诊时,据其所述,药后可以入眠,恶梦停止,每晚可睡眠5-6小时,头痛未发,精神气色转佳;仍有头昏,手足偏凉,夜间小便频多。故上方加百合,肉桂,15剂。三诊时,睡眠进一步改善,有时可睡7-8小时,头昏、手足偏凉、小便夜频好转。继服上方15剂以巩固治疗。药后半年随访,睡眠正常,失眠未再复发。
本案例中,徐女士失眠10年,症状表现多,且服安眠药无效,属于失眠中较为难治的案例,仔细分析其失眠特点,除了有彻夜不眠,噩梦多,夜间心烦等表现外,还伴有平时怕冷,手足偏凉,头昏乏力,受寒后胃痛,舌淡苔薄白等虚寒证象,食甜食可稍微缓解也提示虚而宜补,故以温经通阳治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