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小心这五种疾病“秋后算账”

文 / 老年日报
2019-08-12 13:37
年长者的精神家园

掌上伙伴,伴您夕阳

昨日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又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盛夏的暑气还没有消退,昼夜温差却开始逐渐加大,因此,立秋之后也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故立秋时节注意养生很重要!

小心这五种疾病“秋后算账”01风燥感冒

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没有痰。感冒初期先表现出干燥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润燥补水,就会加重感冒的病情。

对于初秋的风燥感冒,重点就是滋阴润燥。饮食上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一些甘味和酸味果蔬。比如梨、香蕉、藕、橘子等。除了果蔬外,杏仁也有很好的润肺功效,每天吃10克左右的杏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风燥感冒。

值得注意的是,立秋后,西瓜就应该少吃了。因为秋季容易发生腹泻,如果再多吃西瓜这样的凉性水果,更易引发腹泻,尤其要少给孩子吃。

02秋后中暑

立秋之后仍要注意防暑降温。中医讲防中暑,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阳暑”是长期暴露在烈日下引起的头晕乏力、口渴头痛、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阴暑”则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长期在空调房,热散不出去,极易中“阴暑”。

若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学习可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中医专家提醒,远离远离中暑要掌握“四窍门”——睡眠足、多饮水、避骄阳、备药物。特别是体质虚弱的人群。

03关节炎

立秋之后,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夜间寒气渐渐袭人,因此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中医专家表示,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

预防关节炎,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少食辛辣,可以适当摄入蛋白质,增强抵抗力。通过运动延缓和减慢骨性关节炎的进程。

04溃疡性胃病

秋季许多人都知道要防燥、润肺,却忽视了也要护胃、养胃。秋天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加上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致使胃病患者疾病复发。特别是患有慢性胃炎或者阳虚、气虚体质的人群,更应该在秋季注意养胃。

胃肠不好的人在秋季要注意保暖,“春捂秋冻”的方式并不适合胃肠病患者。尤其要防止腹部及腿脚受凉,避免因此引发或加重胃病。饮食方面切忌暴饮暴食,要少吃多餐,细嚼慢咽,以减轻肠胃负担。少吃火锅、烧烤以及辛辣食物。专家建议可以揉捏小腿肚直到酸痛为止,此办法有较好的治疗胃病、止胃痛效果。

05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气候的变化同样非常敏感。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正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期。但因为立秋气候变化不像冬季那么明显,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大意。

心血管病患者除了要按时按量吃药,每天坚持测量血压外,还要关注天气情况,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心血管病患者也要注意,秋季不适宜晨练,因为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别盲目养生,这样做更科学01生活起居

此时应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做到"早卧早起"。早睡可以收敛阳气,肺气得以舒展。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意义。建议秋季以晚上9至10点入睡、早晨5至6点起床为宜。

02饮食

应遵循"润燥、补肺、养阴、多酸"的原则。从中医角度讲肺与秋季相应,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肝脏、心脏及脾胃处于衰弱阶段。根据阴阳调和,机体平衡的原理,要加强对这些器官的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饮食以健脾祛湿、益胃生津为宜,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由于肺盛之时易影响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肝气受制的秋天,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表现在生理方面则为容易引起气血失调等疾病的发生,比如: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像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问题等。当出现此类现象时,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03适当运动

立秋以后,天气渐渐转凉,清晨不宜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到户外去活动,而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注意运动强度不可太大,最好一点点增加运动量,运动的同时注意补充水分。

建议中老年朋友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选择行走、慢跑、爬山、球类等比较适合在秋季进行的运动。尤其是行走锻炼,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病,通过行走锻炼还能明显改善体形,但每次至少坚持半小时以上,效果才会更好。

锻炼时忌大汗淋漓,因稍不注意就有受凉感冒的危险,所以随时增减衣服也很重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