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奇葩的灌肠疗法,连三毛都看得哈哈大笑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非洲西属撒哈拉一个名为阿雍的小城镇上,春季的某日下午,在一条由羊粪铺就的肮脏偏僻的街道上,出现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
她没有目的地信步闲逛着,瞪着好奇的大眼睛,东看看西望望,就是路上遇到的几只瘦山羊也会让她驻足观望半天。
这时她路过了一间没有窗户的破房子,房子的门口还堆积了一些枯枝败叶,门边的墙体上一个大大的牌子上写着“泉”让她停止了自己的脚步。
这里位于非洲西北部,虽然濒临大西洋,却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打开当地民居中的水龙头,流出来的都是几滴浓浓绿绿的液体。如果要用水,就要到市政府申请送水。
正因为如此,女人感到很疑惑,难道这个如垃圾堆的屋子里有泉水吗?她于是走到虚掩的木门前,伸着脖子往里面张望。
里面黑乎乎的,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有依稀的人声。突然里面传出杀猪般的怪叫声——“啊……啊……”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阿拉伯话。
女人知道自己可能闯祸了,转身就跑,一位中年男子披着长袍追了出来,看到是一位外国女性之后,用西班牙语质问道:“你为什么偷看人洗澡?”
两人简单地沟通之后,这位中国女子才明白,这里是当地人的公共浴池,每天中午12点以前,是女子洗浴的时间。而此刻,里面是一群脱光了衣服的男子。
于是第二天上午,中国女子带着好奇之心又回到了这间浴室,在这里,她全程围观了当地人奇特的洗浴方式。
她奇怪的行为引起了老板娘的兴趣,在攀谈中,这位女性意外地获知,当地人不仅要洗身体外面,还要洗里面。
年轻的中国女子听到这个大八卦后,兴奋得连衣服扣子都扣错了,在她的追问下,老板娘告诉她:“在海边,你去看,在勃哈多海湾,搭了很多帐篷,春天都要去那边住,洗七天。”
01
几日后,勃哈多海湾边的断岩边静静地开过来了一辆汽车,只见断岩下的海湾里搭建了无数个白色的帐篷。
从车里走出的不仅有那位中国女子,还有一位大胡子的白人男子,他是她的西班牙籍丈夫。俩人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观看撒哈威人如何洗浴。
只见远处几个全裸的撒哈威女人用手桶将海水转移到一个下面通着皮带管的大水罐中,沙滩上此刻躺着一个全裸的女人,等到水罐灌满了水之后,一个当地女子就将皮带管塞进躺着的女子下体,同时提起罐子,让水流入下面女子的肠子里。
等到一个罐子的水空了之后,旁边等候的女子又将水倒入罐中,就这样,灌了三罐水之后,躺着的女子终于有了反应。
她开始呻吟,等到第四罐水空了之后,女子尖叫起来,皮带管被人抽出,马上又插入另一个躺着的女人体内。
而这边被灌了肠的女子又被人往口里灌水。没有想到一个人的体内竟然可以容得下这么多的水。
过了一会儿,这个被灌足了水的女人蹒跚着向中国女子隐藏的地方走来,就在大石头前的不远处,女人蹲下来开始排泄,泻了一堆之后,她后退几步再泻,就这样泻了十几堆都没有停。
女人身体排空之后心情可能很愉快,不禁蹲在那里引吭高歌。躲在石头后面的中国女子一个没忍住,哈哈大笑起来。
俩人的这次历险以一场狼狈逃窜作为结束。
这位中国女子就是上个世纪下半叶旅居海外的,中国台湾省著名的女作家三毛。
这件妙趣横生的故事被她记录在1976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中,她给自己的这段经历取名为“沙漠观浴记”。
两人在沙滩上观摩到的,就是原始版的肠道水疗法,我们一般简称为“灌肠法”。
02
我们现在还很难确定肠道水疗法出现的确切时间,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将其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据称保存在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纸莎草古老医学文献《埃伯斯伯比书》,创作自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其中就描述了古埃及人经常使用灌肠的方法来治疗许多疾病。
而更明确的记录则是来自公元前五世纪的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的第二卷中如此介绍古埃及人:“现在我要说一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每一个月里,他们连续三天服用泻剂,他们是用呕吐和灌肠的办法来达到保健的目的。因为他们相信,人之所以得病,全是从他们所吃的东西而引起的。”
灌肠技术的使用不只限于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600年,古巴比伦人就已经在石碑上用楔形铭文刻上了灌肠剂的信息。
我国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用文字推广中医灌肠法的专业人士。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采用“猪胆汁方”作为外用药治疗便秘:“大猪胆一枚,右一味,泄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甚多。”
诞生于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阐明:“健康的关键在于身体以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来工作,足够的食物和水分对于产生‘生命之火’是必要的。但是同样的,有规律的排泄对于防止阻塞也是必需的。”(《剑桥插图医学史》第三章)
在希波克拉底理论的指导下,清洗结肠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案,因为它防止毒素从滞留的粪便物质被重新吸收到身体和血液中去。而古时候的这种“自体中毒理论”一直流传至今。
古罗马时代的医学家盖仑是希波克拉底忠实的追随者,他推荐使用油和蜂蜜进行灌肠。
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灌肠成为富人们的流行时尚。这种风尚最先从女性开始的,因为她们认为,灌肠可以净化肤色,从而提升自己的颜值。
公元1480年,法国路易十一世突患中风,他的私人医生对他使用了灌肠疗法缓解了中风症状,从此之后,皇室成员也喜欢上了这项技术。
17世纪被西方人戏称为“灌肠时代”,因为在一些上流社会里,每天进行三四次灌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据说太阳王路易十四就钟爱灌肠之法,他一生中号称接受了2000多次灌肠。
我们可以从当时法国著名的喜剧作家莫里哀于1673年创作的喜剧作品《无病呻吟》中对这种潮流管窥一二。
戏剧的第一幕就是主角阿尔冈先生跟药剂师结算账单:“24日,替先生的脏腑消炎,除燥,清火,用顺气、导引滋润的药剂灌肠一次。”……“又同日,为通畅,清洗,冲刷先生的小腹用加料万应液、大黄、玫瑰蜜和其他药材照方配制药剂灌肠一次,三十个铜板。”
最后,阿尔冈先生总结性陈词:我这个月吃了八剂药,灌了十二次肠,上个月呢,我吃了十二剂药,灌了二十次肠,怪不得我这个月的身体不如上个月好呢。
虽然戏剧语言略显诙谐夸张,但是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贵族阶层对灌肠之法的“迷恋”之情。
03
据有关专家介绍,最早的灌肠剂输送工具可能只是一截空心的芦苇,后来就出现了葫芦、空心的牛角、动物的膀胱、管状的骨头以及竹筒等天然器物改良过的工具。
第一个活塞灌肠注射器可能是在公元1000年出现的,它们大都由金属或者象牙制成,配有箱式泵,并带有长短不一的喷嘴。以我们今天人的眼光去观察,此君的外型和一只自行车打气筒极为相似。不过因为这种注射器喷嘴是金属的,常常会让人感觉不适。
橡胶的引入让更多的人接受了灌肠这种方式。一个如灯泡大小的橡胶皮囊,让一些注重隐私的女性也可以很方便地独自进行这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灌肠剂的配方从古到今,可谓是千变万化、五花八门。
《华佗神方》中“华佗灌肠神方”有这样的记载:“豚胆一具,取汁入醋少许,取竹筒长三四寸者,以半纳谷道中,将汁灌入。一食顷,当便。又以花椒、豆豉水煎,用根汁、麻油、泔淀三味合灌之,亦下;又以桃白皮、苦参、艾、大枣煎灌亦下;兼疗疳痢,及生恶疮者。待施术时,药须微温,勿过热勿过冷。”
根据一些史料,除了常规的蜂蜜、矿物油、草药、醋这些配方之外,欧洲人还使用过葡萄酒、牛奶、蛋黄以及各种香料作为灌肠剂。
不过更离谱的药剂出现在英国,17世纪末,烟草开始从美洲抵达英国海岸。随即出现了烟草烟雾被用作灌肠剂,有人宣传这种方法曾经让一位溺水的少妇奇迹般地苏醒过来。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英国人使用烟草烟雾灌肠来治疗头痛、腹部痉挛、伤寒和霍乱,一时间蔚然成风。
顾名思义,烟草烟雾灌肠就是把烟吹进病人的直肠。而吹气的“医务人员”需要直接用嘴接触灌肠工具,因此他们随时有可能感染各种病菌的危险。直到19世纪初,烟草被证明会对心脏造成损害,烟草灌肠的热潮才慢慢衰落。
当病原菌理论在19世纪末出现时,许多古老的治疗方法受到人类的质疑,但是给肠道做清洗是个例外,毕竟,还有什么比粪便更容易滋生细菌和污秽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伤员使用吗啡止痛,而吗啡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便秘,于是战地医生要求护士用灌肠的方法帮助伤员缓解这个症状。其中一位护士建议使用医生饮用剩余的咖啡作为灌肠剂,显然,护士认为,既然咖啡对医生有好处,也许对士兵也会有所帮助。
接受咖啡灌肠的士兵报告说,这种方法让他们的痛苦大大减轻了,于是1917年的医学文献中出现了咖啡灌肠法。
德国科学家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含有咖啡因溶液的灌肠剂会刺激胆汁的产生。可能是这份研究报告给了有心人一些灵感,到了20世纪末期德国出生的医生马克斯·格尔森博士开始大力宣传可以通过灌肠治疗癌症。
他推荐使用蔬菜汁、维生素、胰酶、咖啡和蓖麻油灌肠。他告诫说:定期使用咖啡灌肠剂可以提高细胞能量生产、增强组织完整性、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更好的组织修复和细胞再生的基础。当然,这种方法就是对普通人也有极大的好处。
其实早在公元1919年,美国医生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就发表过一篇文章批驳所谓的“自体中毒理论”的真相。他严厉斥责那些医生故意用夸大的语言宣传便秘是一切疾病的起源。
阿尔瓦雷茨提到:肠道壁并不是随意就能被有毒物质穿透的大门,而结肠里面的菌群大多数也是有益的。作为医生,在“给病人打恐怖的预防针”之前,应该先仔细了解病因,最后他将那些鼓吹“自体中毒理论”的同行鄙视为“结肠短路的现学现卖的医生”。
后来一些研究者也劝诫说:普通人群给肠道做清洗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如果操作不慎,还会产生很多副作用,例如抽筋、肿胀、呕吐、电解质失衡,甚至可能导致肾衰竭。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锻炼比这种方法更安全。
尽管专业人士对肠道水疗法莫衷一是,但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迷信于灌肠疗法。不知道下一次我们打开星巴克外卖app时,是否可以点上一份“美味”的灌肠黑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