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文 / 检验医学
2017-09-13 05:00

陈汉生 厦门市第三医院检验科

告别了体液组繁重的工作后,笔者终于轮转到了微生物组,在这个安静独立的小实验室里,小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饲养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照看这群“小心肝们”,生怕它们“吃不饱”、“长不好”,为此,小编真的是操碎了心。

一天早上,笔者路过实验室,隔着墙壁一听,似乎又是血培养阳性瓶报警了!哎呀,我滴妈呀,似乎有种不祥的预感(PS:笔者被之前一早上5瓶阳性瓶给吓怕了!)!

“全服武装”后,小编径直走进实验室,一看,好家伙,三瓶!于是乎,打开生物安全柜,开始忙碌起来。过了一会儿,血涂片也染好了,晾干后,打开显微镜,开始研究了起来。“嗯,这个是阳球!”“嗯,这个是阴杆!”“咦?这个怎么找不到东西,莫非是假阳性?”于是乎,笔者进入BACTEC FX血培养仪控制系统查了下这个血培养瓶的基本信息(如图1)。这曲线,这报警时间,看起来不像是假阳性呀!这时候,科室里资历比较深的同事来了,笔者就让她帮我看下片子,看了许久,突然在片尾的一个小角落看到了一团类似真菌的东西(如图2)。

这位同事当时就嘀咕了一下“马儿?”“哈?啥马儿?”笔者一脸疑惑。“看着像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可能是你染色的缘故,这个片看起来偏红。”笔者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匹“马”!不过书上说这种菌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特别是艾滋病患者,莫非这个病人得了艾滋病?”这时候还真的和同事想到一块儿去了,于是,进入我科检验系统的免疫组一看,我的乖乖,HIV“初筛阳性”!

忙完手中的活后,小编查阅了下书本,深入了解了这匹害人之“马”: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2)

马尔尼菲青霉菌,隶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散囊菌纲,散囊菌目,发菌科,青霉菌属,是300多个青霉品种中的唯一的一种双相菌,25°C时为菌丝相,37°C时为酵母型,前者在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素,后者无。该菌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造成广泛性播散性感染,最初通过吸入而致肺部感染,随后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并随血流播散引起其他部位感染。通常侵犯淋巴系统、肝脏、脾脏和骨骼。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咳嗽、咳痰、消瘦无力、肝和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皮下结节或脓肿等。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多,不同程度的贫血。最初多见于结核病、血液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发病率逐渐升高。

了解完这匹“马”之后,小编抽空溜到了我院呼吸二科了解了下该病人的基本情况:

XXX,女,19岁,主诉畏冷,发热10余天。10余天前受凉后出现畏冷、发热,体温最高达39.5°C,热型不祥,偶有咳嗽,无明显咳痰,无痰中带血,无胸闷、气促,无胸痛、呼吸困难,无盗汗、午后潮热、咯血,无心慌、心悸,无声嘶、吞咽困难、无头晕、头痛,无鼻腔、牙龈出血,无畏光、流泪,无反酸、嗳气,无呕血、黑便,无腹胀、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肌肉、关节酸痛,院外诊治后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拟诊“发热待查”收入我院呼吸二科。

查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最为明显。查其淋巴细胞群,可见其总T淋巴计数显著下降,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4+)百分比及计数也显著下降,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8+)百分比相对增高而计数略微下降,与HIV感染者淋巴细胞群变化相似。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3)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4)

结合病人的病例及相关检查来看,患者确实有可能是位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看来要看明天培养的结果了。

第二天早上,小编匆匆吃完早饭,带着一丝期待和好奇,早早的来到微生物室。打开生物安全柜,仔细端详起来平板上的菌落(如图5)。菌落小而白,干燥,边缘不整,似细沙状,无折光性,与一般的菌落比起来确实很独特。不久后,同事来了,端详一般后,说道:“既然“马儿”是双相菌,那么我们就来做个验证试验!”说罢,取来两块沙氏培养基(SDA)和一块血平板(CBA),取原始板上菌落,以四区划线的接种方法分别接到一块CBA和一块SDA上,另外以点种的方式点种在另外一块SDA上,并将点种的那块SDA和四区划线的那块CBA放进至于真菌培养箱(实际温度为28°C),而将今早看的那块CBA和四区划线的SDA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温度为37°C)。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5,37°C下的CBA,培养1d)

第三天,37°C下的CBA,菌落相比前天,大了许多,但仍呈干燥、细沙状,唯一独特之处是菌落生成了色素,在CBA红色背景下似草绿色溶血(如图6),而37°C下的SDA,菌落细小、灰白色、似真菌菌落,但相比之下,较真菌菌落毛糙且灰,边缘不整(如图7)。再看28°C下的CBA,菌落中等大小、酒红色、毛糙、边缘不整,凸起但中间部分凹陷,似“火山状”(如图8),而28°C下的SDA,菌落似曲霉菌,向上部分长出了“毛”,且中间部分开始产生红色色素(如图9)。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6,37°C下的SDA,培养2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7,37°C下的SDA,培养1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8,28°C下的CBA,培养1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9,28°C下的SDA,培养1d)

第四天,37°C下CBA,菌落形状较为立体了,相比前天,色素渲染的面积更为宽大,此时注意观察会发现另一个特征,那就是菌落稍凹陷入琼脂,似乎有点“害羞”,想一头扎进琼脂里去(如图10)。而37°C下的SDA,菌落变得较为乳白,看起来更像真菌菌落了,不同之处是菌落仍较灰且呈毛糙状,但此时看起来像是伸出了许多“小脚”(如图11)。28°C下的CBA变化不大,只是菌落变得更大而已(如图12),但28°C下的SDA,菌落变大的同时,“毛”长得更为旺盛,更为粗长,而且产的红色素更为明显(如图13)。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0,37°C下的CBA,培养3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1,37°C下的SDA,培养2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2,28°C下的CBA,培养2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3,28°C下的SDA,培养2d)

第五天,37°C下的CBA变化不大,只是色素渲染的面积更为大而深(如图14)。37°C下的SDA,菌落变大且更为毛糙,似有向菌丝相转化的趋势(如图15)。28°C下的CBA,只是菌落变大而已(如图16)。28°C下的SDA,菌落也变化不大,就菌落变大,产的色素增多(如图17)。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4,37°C下的CBA,培养4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5,37°C下的SDA,培养3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6,28°C下的CBA,培养3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7,28°C下的SDA,培养3d)

第六天之后,其他平板的变化倒是不大,所以小编就不赘述了,我们还是主要来看下这几天28°C下的SDA,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菌落逐渐干燥皱缩,似灵芝状,产生的色素越来越多,逐渐向周围扩散(图18—图22)似有“侵蚀”整个平板之意,但过程较为缓慢。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8,28°C下的SDA,培养4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19,28°C下的SDA,培养5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20,28°C下的SDA,培养6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21,28°C下的SDA,培养7d)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图22,28°C下的SDA,培养8d)

很快,市疾控也传来了该病人的确诊试验结果,确实是个HIV感染者。至此,小编心里一酸,19岁,正值在大学校园尽情挥洒青春的年纪啊,呜呼哀哉!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艾”呀,我滴“马”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