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健身队

文 / 南方Plus
2021-03-14 18:47

几乎每天晚上八点,吴少芬和她的巾帼健身队,都会出现在顺德伦教熹涌村的文化广场上。音乐一响,广场舞热闹开跳。

2007年,时任熹涌村妇女主任的吴少芬组建了“巾帼健身队”。如今已从最初16人发展成200多人。

但吴少芬深知,健身队走到今天有多不容易,“以前村里很不稳定,大家根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在一起跳舞,还有说有笑。”

“我知道妇联工作不好做”,但吴少芬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5年。

这些年,吴少芬不但坚持下来了,还做出了不凡成绩。熹涌村妇联于2014年、2017年分别获得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吴少芬也获得2020年第二季度“佛山好人”称号。

化戾气为祥和

2005年,吴少芬很是头疼。

那一年,本就经济基础薄弱的熹涌村出现了不稳定因素,村委会工作较难开展,更别说妇女工作了。“那时正值村委会换届,村民意见较大,尤其是妇女们。”

为了稳定、团结妇女,吴少芬想到了一个办法:组建健身队。

2007年3月,在街道妇联的支持下,一支16人的“巾帼健身队”组建成功。“全村5000多人,但支持我的妇女只有10多个,还有几个人经常跑来指责我,我压力非常大。”

吴少芬一直觉得,是队员们的支持和鼓励让她坚持了下来。

“巾帼健身队”正在跳广场舞。 受访者供图

从那以后,吴少芬每天组织健身队跳广场舞,还经常带领大家参加演出活动。队员们笑称吴少芬是健身队的司机、保姆兼经纪人,“为了送她们去演出,我还专门去学开面包车。”

渐渐的,妇女们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化解了不少矛盾。“以前互相有矛盾的妇女,在一起跳舞久了,相互间能开玩笑了,处成了好姐妹。”不少人对村委会和吴少芬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纷纷加入健身队。

如今,巾帼健身队已经发展成6支队伍,队员超过200人。“现在过年过节要表演节目的话,我们不用再邀请表演团队,健身队的人员就够了。”吴少芬笑着说。

健身队里的志愿队

随着巾帼健身队队伍的发展壮大,吴少芬开始思考,如何让她们在基层治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她了解到,熹涌村的残障人士有100多人,低收入家庭20多户,85岁以上长者49人,单亲特困母亲10人。

为何不把健身队队员发展成志愿者,去帮助这些困难群众呢?念头一闪,于是,吴少芬在健身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巾帼志愿者”队伍,定期探访慰问困难群体。

为灵活开展志愿服务,吴少芬组建1~3人的小分队,每个季度分别进行入户探访。在她的带领下,巾帼志愿者们会为困难群体做衣服、剪头发、陪伴外出和进行心理辅导等。

“如果不是我,她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出门了。”一提到这个帮扶对象——覃冬玲,吴少芬忍不住感慨。

去年3月,得知本村的覃冬玲曾因抑郁跳楼,摔成了全身骨折,休养了一年多仍不见外出,吴少芬便主动上门探访,“我看到她腿都变形了,而且冰凉无力,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跟瘫痪了一样”。

吴少芬与帮扶对象覃冬玲合影。受访者供图

心痛不已的吴少芬立马联系理疗师朋友,定期帮助覃冬玲理疗。她还经常和社工一起对覃冬玲进行心理辅导。经过半年的努力,覃冬玲的病情和心情都大有好转。“现在她不仅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还可以照顾家庭。”

吴少芬还帮覃冬玲申请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想让她多出门转转,对心情好,她还可以接送4岁上幼儿园的儿子”。覃冬玲称吴少芬是“恩人,比亲姐还亲”。

如今,越来越多的亲友和村民们每年都自发出钱出力帮助困难家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巾帼志愿者,为广大困难群体送温暖,还有医生、理疗师也纷纷加入其中,为村民们提供义诊、理疗等公益服务。

熹涌村2019年度参与服务的巾帼志愿者累计500人次,惠及困难群体近1000人。

“全能吴姐”

在健身队队员眼中,作风干练、踏实肯干的吴少芬是“全能的”。

作为有本职工作在身的“兼职”妇联人,吴少芬说妇联工作只占她所有工作量的五分之一,但她却把这份工作做得十分出彩。

活动经费不足,吴少芬就积极申请各项扶持资金,还于2012年6月带头成立了熹涌村“三八六一”妇儿促进会,积极设计申报项目,至今申请公益服务项目资金累计近100万元。

活动场地不够,吴少芬就向村委会争取,把本村文化广场的一侧区域,作为健身队晚上的固定活动场地;去年12月,她申请了22万项目专项资金,将村里的社工站和保安室改造成一间100㎡的社区活动中心;她还说服陈家祠管理负责人,把陈家祠用作暑假烹饪培训课程的活动场地。

“村里很多年轻父母工作忙,学校又没有食堂,不少学生中午就在路边吃快餐或零食,让人不放心。”于是,从2013年至今,吴少芬的公益少儿烹饪班,每年暑假都会在陈家祠里开班,教学生们厨房水电、炊具的安全使用,还教会他们做24道家乡菜。

吴少芬为帮扶对象剪头发。 受访者供图

除了烹饪班,吴少芬还积极统筹策划少儿书法班、少儿绘画班、村民歌唱班等活动,去年7月还组建了熹涌醒狮队,丰富村民们的文体生活。

这些特色培训惠及的村民越来越多,深受大家喜欢。仅2019年,这些项目服务的村民就超过500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服务对象自发转变成志愿者,投入其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前不愿与人交流,现在都能帮我带公益培训班了,还能教大家书法。”吴少芬一脸欣慰地说道。

问及今后的计划,“这些接地气的活动会继续办下去,以后还会考虑多一些‘新花样’。”吴少芬说。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专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