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理的运动,帮你有效缓解生活压力!若选错了,小心压力更大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压力也比较大。实际上,有些人竭尽全力避免压力,或者通过冥想和催眠之类的活动来缓解压力。的确,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严重了甚至还会导致死亡。但是,并不是所有压力都是坏事,某些类型的压力实际上还有益于你的健康。而这种有益健康的、积极的压力源之一便是运动。
不可否认,运动确实会给身体带来压力,尤其是高强度运动所带来的压力更大。当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会表现出压力过大的经典症状,如心律加快、出汗,呼吸加快等。这些症状与你看到一只巨大的黑熊向你跑来时,肾上腺素等激素释放所经历的症状和体征相同。这些激素也会在运动过程中释放出来。然而,奇怪的是,大部分人都想要通过运动来减轻压力,并没有想过运动有可能增加压力,甚至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所以,想要健康有效的缓解压力,那对于运动强度的选择就很重要。
如何选择适当运动的压力源
某种程度的压力确实会使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压力源。身体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大,正如身体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它会通过变得更强壮来适应力量训练的负荷一样,它也可以以积极的方式适应其他类型的压力。
但请记住,并非所有运动压力都是积极的。压力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取决于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此,训练量很重要。如果身体长时间承受压力,它可能最初会适应,但由于紧张和创伤的长期性,身体里的肌肉可能会逐渐处于分解状态。同样,身体面对超高强度的压力源,没有在短时间内适应,导致压力过大并压倒了防御系统。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最好的压力类型是持续时间短且不会造成太大压力的。既然运动会对压力产生影响,那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压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如你所知,运动会使身体承受压力,也就意味着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都是压力源。力量训练主使肌肉纤维承受压力,而有氧运动则使心血管系统承受压力。这两种类型的运动都会暂时增加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的形成。几天后,肌肉的酸痛其实就是压力的影响,这种酸痛的原因有一部分是肌纤维的损伤以及训练后的炎症反应。
那么,除了上述的影响外,身体应对运动压力时还会发生什么呢?如果进行力量训练,则肌肉会增大,并且会发生神经适应,从而提供更多的力量提升。在有氧运动方面,心脏会适应,并且肌肉细胞内部产生能量的线粒体的数量会增多、效率也会提高。另外,有证据表明,运动压力会激活人体自身的内部抗氧化防御系统。激活后,身体在将来会受到更多保护,免受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以上都是运动产生的压力对于身体的影响,那运动压力会对精神上有什么影响呢?
运动压力对精神上的影响
说来奇怪,虽然运动会产生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却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有研究表明,运动的人较不容易焦虑和沮丧。还有一项研究表明,运动对于治疗轻度至中度抑郁症与处方抗抑郁药一样有效。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说法,精神健康的益处部分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有关。锻炼时,去甲肾上腺素会在大脑中增加。反过来,去甲肾上腺素会影响控制压力反应的关键大脑化学物质的平衡。无论是否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运动似乎都可以改善大脑和身体其他器官的交流方式。当这些系统更好地沟通并能够一起工作时,它们将在处理压力方面变得更加高效。分析完运动压力对身体上的影响以及精神上的影响后,下面我们再看看如何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如何合理安排运动与压力
中等程度的短期压力会产生麻木感或适应性反应,但是较高的压力水平或长时间的压力可能会使身体系统不堪重负,并且有害。锻炼也是如此。如果进行长时间的运动(例如90分钟的有氧运动),尤其是在卡路里消耗殆尽的状态下,则不一定会获得与短期运动压力相同的积极适应能力。实际上,长时间的压力会触发皮质醇的释放,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会对人体成分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皮质醇的触发会导致肌肉组织和骨骼的分解,并抑制免疫系统,因此会不利于你的健康。
如果太频繁地训练力量或有氧运动,而又没有给身体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力量训练没有足够的恢复,就很难增加肌肉的大小,部分原因是皮质醇的有害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在下次锻炼相同的肌群之前让肌群休息至少48小时的原因。
写在最后
运动是一种有益的压力,但控制运动量和持续时间很重要。在短时间内努力锻炼身体,然后给它恢复时间。在恢复过程中,尽量确保身体得到足够的卡路里并获得充足的睡眠。如果你没有适当的营养支持且睡眠不足,运动将不会使身体更强壮。相反,它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身心疲惫,更容易感染病毒。所以你需要正确地进行锻炼,使心理和身体变得更加强壮。
参考文献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xercise Boosts the Brain's Stress Buffers"
Medicina (Kaunas). 2006;42(10):788-97.
Sports Med. 2007;37(2):145-68.
Ageing Res Rev. 2008 Jan; 7(1): 1–7. Published online 2007 Dec 5. doi: 10.1016/j.arr.2007.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