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文 / 娱乐移动端
2017-08-12 23:01

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热播热议一段日子了,喜欢它有贴近现实的残酷又有高于现实的享受,得闲,从心理学角度扒一扒人物命运的底层逻辑。

唐晶的自我预言注定会失去贺涵

我们的外在命运是由内在想象决定的。唐晶在最后一集中,跟贺涵告别,尽管很爱对方,但十年的自我预言是:我早晚会离开你。于是最后的结局是,终于实现了她的自我预言。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穷其一生都在维护我是对的,我比别人强。所以一旦你说了一句话,有了一个“认为”,你就会爱上这句话,这个“认为”,而把事情朝这句预言的方向推动,以证明“我是对的”。就象剧中的老金,一开始就觉得配不上罗子君,后面从车子,衣着,谈吐,交友,处事各种细节上去证明“我真的配不上她”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积极期待与消极期待只是思维方向的一个改变而已,可是这种内在的意识,对外在行为的影响是,决定你选择的注意点。唐晶的注意点在:贺涵业务上的争夺,与微微安的暖昧,这些注意点向内强化到潜意识:贺涵不够爱她,早晚会离开他。内外选择性验证与强化,于是唐晶失去贺涵这是注定的结局。其实唐小姐完全可以放下消极预言,积极期待,并将自已交给身心真实的体验,业务上的骈手共进,夜色里临风把酒,十年提携与相守的时间,我想结局一定会是另外一幅画面。

罗子君的界限意识与共生关系葬送了她的婚姻

陈太太罗子君在婚姻生活里,已经完全丧失自我边界,寄生在陈俊生的世界里。不想画地为牢,在别人的疆界里完全没有自我力量,而成为别人的附庸。离婚拉锯战时,陈俊生问”你活着,你想做点什么?",罗子君委曲的说”我全部的生活意义,不是你给我定义的吗?“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将6个月前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也就是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共生,以后的共生,都是病态的.罗子君之于陈俊生是,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们的事.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陈俊生是持续的付出者,而罗子君及她的家人一直是剥削者.任谁长期被剥削都是会觉得没意思,会反抗的!

所以人无论在多舒适的环境里,都不能失去独立完好的自我疆界,独立的人格,都要区分"我"与"外部",放弃自我就是把生命拴在别人的战车上!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贺涵爱上罗子君:自恋与抱持

高富帅的职场精英男贺涵,十年的女朋友唐晶,若即若离,最终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自恋。

唐晶独自决定去香港时,贺涵与陈俊生讲起与唐晶的情感发展,赞赏唐晶的聪明,努力,但对她的独立,不依赖却说不清楚是该高兴还是担心,因为对一个大D型的人来说,他失去了对唐晶的控制感,估计没办法维持”我比你强“的自恋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贺涵说,在他所有的成功案子里,最得意的作品是唐晶,所以即使有一天与唐晶走进婚姻,唐晶肯为了家庭,孩子放慢脚步,他也不忍心,舍不得,他希望她更好更完美,请注意,”即使她自已也这么认为“,也就是说,贺涵不是从爱人的角度,而是从他自已的角度,因为她是他的作品,他更爱他自已!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而罗子君,是贺涵的另一个作品,罗子君从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闲散阔太太,一步步的走向有独立见解的职场骨干,这会使贺涵有成就感,大大的印证了,”我是对的“;而罗子君的个性,不象唐晶那种越挫越坚强,从不示弱,而是犹豫,求助,能够始终在贺涵可控的范围里,让贺涵总能保有”我比你强“的优越,所以贺涵觉得真实和轻松,爱上罗子君一点都不奇怪。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贺涵为罗子君创造了”抱持性环境“,就是罗子君做好时,会得到贺涵的认可,做不好时,会得到贺涵的支持,这种抱持让罗子君在无助惶恐时,获得一个外部容器,允许她的能量在容器内肆意流动,人本能的能量球就会转动起来,最终获得拯救自我的力量,换谁不会爱上这种又帅又有才,最主要还能滋养自已的人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的前半生》

说到底,人都是自恋的,越有选择权的人,自恋倾向越严重,这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在每个决择的当口,人内心更看重什么而已,更能接受什么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