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害了你

文 / KnowYourself
2017-06-27 14:31

好奇心是我们每天都有的体验,但我们很少去留意它。可如果你仔细回想,你一定曾经因为好奇,做过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J.K. Rowling说过,“好奇虽不是一种罪过,但我们的确需要对自己的好奇心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好奇心让我们开启学智。想过一个有冒险和趣味的人生,没有好奇心是不行的。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好奇。

心理学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害了你

好奇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好奇是人的一种对知识/信息的渴望。这种渴望可能来源于人的本性,也可能源于外在的刺激(Loewenstein, 1994)。前者指的是一种作为个体特质的好奇,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可能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好奇。而后者指的是人们在特定刺激下,所产生的好奇感。

这个定义谈到了好奇所包含的两个方面:

1.是我们天性中存在的,对于知道学习的热情,是从我们内部发出的。每个人生来都有学习的热情,只不过每个人在不同事物的学习上,可能受到了不一样的回馈,从而对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

2.随着行为主义的发展,心理学界对好奇心的定义逐渐出现了分歧。例如,巴普洛夫发现当狗听到或看到任何异样的东西时,它就会立即转向这个东西(Loewenstein, 1994)。因此,他认为,好奇心,是动物面对外在刺激时的一种探索式的条件反射行为。

事实上,这两种好奇都会在生活中被我们体验到。

知道的越多,越想知道更多

Loewenstein(1994)提出,人们对信息/知识的好奇,实际上源于一个信息差距。这个信息差距,指的是我想知道的信息我已经知道的信息之间的差距。

但和大多数人想象中不一样,并不是这个差距越大时,人会越好奇,而是当这个差距越小时,人们反而越好奇。知道的越多,我们的好奇心就越大(就像有些人爱看伴侣的手机,警告你——越看会越想看的!)

而这个研究还能反映,如果你觉得自己对任何学科、工作都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你对每一种都知道得太少了!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是在你只知道一点点的时候才显得没意思,一定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之后,才会变得有意思。

信息越可及,越容易好奇

一旦知道某些信息是唾手可得的,那么我们就更倾向于想要获得它(Dijk & Zeelenberg, 2006)。例如,当准爸爸妈妈知道医生已经得知宝宝的性别时,这意味着孩子的性别信息变得可以获得,这就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变得更想知道孩子的性别。

那么,最考验人性的题目来了:即便你是一个边界意识很强的人,另一半的手机就在你手边,突然跳出一条微信,(如果没有密码)你会打开看吗

心理学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害了你

好奇心甚至可能会让人做出令自己后悔的决定

研究发现:

1.人们通常是理性经济人,是风险厌恶的,更倾向做出有确定收益的决策。但好奇能让人失去这样的理智。

2.一般情况下,人在决策后,会倾向于让自己只知道那些支持这个决定的信息,以免产生后悔的情绪。由于好奇的存在,人们会忍不住想要了解那些明知可能让自己产生后悔情绪的信息。

Dijk和Zeelenberg(2006)的两个研究证明了这件事:

研究者告知180名被试,请他们来参与一项科学问答研究,并将他们随机分入两组。在研究结束后,被试们可以获得一个小的奖赏。他们需要在15欧元和一个密封的礼盒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奖赏,二选一(礼盒里的东西未必有着同等价值)。

其中,一组人获得了“礼盒内东西更多”描述,而另一组人则什么提示都没有。关于礼盒里东西的更多描述包括, “这个东西居家必备”等等。

结果发现,获得更多描述的这组人,比未获得提示的人,更难控制自己想要知道礼盒里究竟是什么的一种好奇心,并更多地做出了一个可能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70% vs. 33%)——放弃15欧元,选择礼盒。

这就和我们前面说的一样,当人们知道越多,就会越好奇,而当好奇心被激发地更高,人们就不再依从理性分析。好奇是冲动的好朋友。

心理学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害了你

正面的好奇和负面的好奇

正面的好奇,其实就是那些恰到好处的好奇,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积极的意义;而负面的好奇,则是那些不合时宜的好奇,它则会给我们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

1.正面的好奇会:

· 让我们更勇敢地探索世界

· 让我们学习到新技能

· 帮助我们更积极地看待自我,当我们好奇地探索世界时,会帮助我们拓宽对生命的理解。

· 关系深入的动力和开端。对他人怀有好奇,是我们开始接触一个人的重要动力。好奇特质明显的人,很多时候也更容易喜欢上别人。

2. 负面的好奇会:

· 让我们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仍一意孤行

研究者邀请了54人参与了实验,并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被试们被安排在一间房间内等待实验开始。房间桌子上放了一些带电的笔(研究者会故意告诉被试们,笔是上一次实验留下来的,他们可以随意玩一玩打发等待的时间)。

其中一组人被告知,桌上的10支笔当中,5支带有绿色标签的是不带电的,另外5支带有红色标签是带电的。而另一组人则被告知,桌上的10支带有黄色标签的笔都是带电的笔,只不过有些有电池,有些没有电池。

结果发现,后一组人(不确定哪几支笔带电)更多的按压了桌上的笔,而前一组人(明确知道哪几支带电或不带电)则更少按压这些笔。

· 让人显得过于冒犯,破坏与他人的关系,比如,在建立关系初期,就询问一些过于私人的问题。

心理学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害了你

所以,好奇是需要被规训的

由此见得,尽管社会大众都普遍认为“好奇心”是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好帮手,但它仍然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后果,仍然需要被好好地利用、需要被规训。

理论上,我们的抚养者、教育者在我们表现出正面的好奇时,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在我们表现出不合时宜的好奇时给予制止。随后,正面好奇不断给我们带来好的体验:朋友、乐趣、成就等。

但缺失了这个学习的过程的人,往往由于不合适的好奇被社会排斥而无法知道原因。

一个能把平凡生活过得津津有味的人,是不能没有对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好奇的。但同时,能不能在一些情境中控制好自己的好奇心与行为,也是一个人是否自律的表现。可往往生活中所见的人,大多正面好奇不足,负面好奇太多。

你觉得,你管理好你的好奇了么?请在今天的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想尝试用全新的目光去看待哪件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以及,是什么感受?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心理学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害了你

References

Baumeister, R.F. (1991). 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 Guilford.

Dijk, E.V. & Zeelenberg, M. (2006). When curiosity killed regret: Avoiding or seeking the unknown in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656-662.

Hsee, C.K. & Ruan, B. (2016). The Pandora effect: The power and peril of curios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5), 659-666.

Jacobson, R. (2016). Curiosity is not intrinsically good. Scientific American.

Kashdan, T.B., Sherman, R.A. Yarbro, J., & Funder, D.C. (2013). How are curious people viewed and how do they behave in social situ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 friends, parents, and unacquainte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1(2), 142-154.

Kashdan, T.B. & Steger, M.F. (2007). Curiosity and pathways to well-being and meaning in life: Traits, states, and everyday behaviors. Motiv. Emot., 31, 159-173.

Loewenstein, G. (1994). 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 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