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情、事多、小孩子叛逆有什么好在意的?《女心理师》告诉你答案

文 / 汤臣健康
2021-12-23 18:31

最近《女心理师》的热播,单元故事里的亲子关系、产后抑郁、讨好型人格等诸多案例让人忍不住破防:

“我都是为了你好”——被安排好一生的小静

小静的爸爸抛弃了她和妈妈,可妈妈接受不了。

为了证明她们自己能过得很好,妈妈将全部的爱、关注和依赖都放在了女儿小静身上。

弹错钢琴曲子就不能吃饭;要穿连衣裙扎马尾,活成乖乖女……

以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理由,360°无死角地控制着小静的一切。

人前的小静获得无数钢琴奖项,乖巧漂亮;

人后的小静穿吊带背心加短裤,玩摇滚音乐。

妈妈的眼里小静只是叛逆,却不知道女儿为缓解压力,经常暴食又催吐,患上神经性贪食症。

最后,歇斯底里的矛盾爆发。

“那么多人生孩子,怎么就你会抑郁?”——全职妈妈詹璐

生了孩子后,领导认定她无法平衡家庭和工作。

于是她变成了全职主妇。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务活。

尽管喜欢文学,可每天都是生活的一地鸡毛,连活着都已竭尽全力,如何谈梦想?

生下二胎后,她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想跟婆婆和老公沟通,他们却觉得她矫情,想太多。

她只能感受到无尽的痛苦,和看不到希望的未来。

此外,还有难以拒绝别人请求的讨好型人格莫宇、通过不断自残来维系家庭关系的尤娜、遭遇职场潜规则而心理崩溃的李薇……

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在接受治疗的路上,都遇到了同样的拦路虎——

病耻感

为什么会有病耻感?

偏见往往来自于不了解。

误解、恐惧、排挤,时常出现在心理疾病的周围,这源于我们对心理疾病了解的匮乏。

“你好好的,去什么精神科?找什么事?”

“你是发生什么事了?有什么是我们不能解决的?”

“那种地方,一进去就说不清楚了,就再也证明不了你没有精神病了!”

“你去了,朋友要怎么看你?”

诸如此类的轰炸之下,原本就犹豫的一些人也放弃了。

“其实我也没发生什么事。但别人眼里,我是遭遇了什么’大事’,或者是心里有毛病”

“可是,我真的没有。我只是感到绝望。”

长久以来,心理疾病一直遭误解和污名化。患者对于自己可能有心理疾病感到自卑和羞耻,害怕自己变得更奇怪,也害怕受到别人的有色眼光、歧视。

但心理健康问题和感冒一样,只是一种疾病,需要的都是治疗。

何况,心理疾病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普遍。

心理疾病≠疯了

不足5%的抑郁症患者愿意接受治疗

受遗传基因、社会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外在刺激和负面情绪的掌控能力存在差异。如果情绪没有得到解答和释放,就有可能逐渐走向心理亚健康,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除了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以外,常见的失眠,更年期、产后情绪不佳、少年期的心理问题等都是心理治疗帮助的范围,还有如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过度节食或贪食苦恼、网络成瘾、手机控等苦恼都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

在我国,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但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仅有 8.7%,就诊后接受药物治疗的又只有 51.5%, 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就更少了。

事实上,抑郁症可防可治,早干预、早就诊、早治疗,才能早康复。

积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类人群更需要重视心理健康:

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对于倾听者来说,战略上重视,战术上注重此刻:

当有抑郁情绪的人寻求帮助时,不要认为“这不过是一点小事”。温和对待、耐心倾听与陪伴。

不论是危机干预还是倾听与情绪舒缓,都注重当下,注重此时此刻。

毕竟这一刻,也许你是他此刻唯一的那一缕光。

对于经历者来说:

如果感到身体和心理都面临消极的状态,可以尝试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入手调节现状:

  • 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紧密相连:你的暴躁易怒,可能是因为熬夜过多,缺乏休息;你的消极低落,可能是因为肠胃不适;你的焦虑敏感,可能是因为月经前期;……
  • 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打通那一刻,对于打电话的人来说,是一份希望在被点燃。给自己一个希望,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 心理援助热线,只能临时情绪舒缓,给出少量建议,如果心理健康方面长期无法舒缓,影响生活,别硬抗,请一定及时及早到综合性比较强的三甲医院或者专业专科医院看看心理科或精神科,向更专业的人求助。

世上或许没有真的感同身受,但世上一定有人愿意陪伴你共同努力。

听懂情绪背后的声音,找到改善的方法,请放心,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哪种都值得被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