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健康知识月月讲之帕金森病的识别与治疗

文 / 拜拜疾病
2021-12-20 00:20

多一点健康知识,多一份健康保障!

“健康知识月月讲”倡导民众积极参加全民健康活动,促进合理营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帕金森病(PD)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次提出,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高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00/10万;疾病的发展较缓慢,患者通常在发病的5-8年中逐渐丧失自理能力,需要得到他人的全天照顾。目前,关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普遍认为帕金森的发病与人类的年龄老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

大多数人对帕金森病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获得的有关知识与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或者道听途说,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容易造成对疾病的误导。同时,帕金森病早期往往不易识别,不够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发现自身或者家人的发病预兆,从而尽早接受进一步的检查与诊断,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那平时出现了哪些症状需要警惕帕金森病呢?

写字过小”:书写时字越写越小了,上肢不能做精细的动作;

“慌张或前冲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且步距小,容易往前冲;

“面具脸”:面肌运动减少的表现、常面无表情,常被旁人说不苟言笑;

日常活动受限:如坐下后起立缓慢,卧床时翻身费力,进食困难(手持勺取食物时手发抖,不能将食物准确送入口中),解系鞋带和纽扣等动作缓慢;

严重病人可因口、舌、腭及咽部肌肉运动障碍而出现流涎,进食时食物在口中咀嚼无力,咽食时发噎或反呛,甚至发生吞咽困难;

未及时治疗的晚期病人可有痴呆,也可因严重肌强直和继发性关节僵硬,使病人长期卧床而并发肺炎和压疮;

值得关注的是,帕金森病除了以上运动困难的症状以外,以下一些症状发生于帕金森病早期:顽固性便秘、排尿不畅、嗅觉减退、夜间拳打脚踢大喊大叫、抑郁焦虑等。

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那是不是没有治疗的意义呢?

帕金森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确实是无法治愈的,但是也不是没有治疗的价值。早期的帕金森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进行病情发展的控制,多数患者发病数年仍能继续工作,病情严重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去改善相关的症状,以此达到恢复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帕金森病在发病最初的3年内神经元损害速度较快,因此提倡帕金森病应尽早治疗:可使用替代性药物和抗胆碱药物治疗为主,辅以行为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从而达到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增强自理能力,延长病人生命的目的。

具体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左旋多巴替代(美多巴、息宁)、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森福罗、泰舒达、罗匹尼罗)、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珂丹)、抗胆碱能药物(安坦)、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雷沙吉兰、司来吉兰)等;

康复治疗包括:心理康复(维持业余兴趣与爱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运动康复(太极拳、散步、床旁体操等)、言语康复;

外科治疗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需要指出的是帕金森病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但可相应减少剂量;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等;

照料者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加强社区、家庭照料者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治疗要求的理解,也是直接关系到帕金森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中医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给予辨证施治,加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帮助肢体僵硬、活动障碍的患者实现日常活动的改善。

帕金森病虽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但只要我们加强对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包括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嗅觉减退便秘等非运动症状)的识别与重视,并及时取得专科医生的诊断,尽早启动帕金森病的规范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研发,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将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赵晓晖

主任医师,教授

神内二科主任

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康复学组委员、神经内分泌学组委员,上海市病史质控委员会专家委员,浦东新区科经委科研评审专家。

擅长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在神经系统危重病抢救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从事帕金森病的规范化诊治与个体化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方面从基础到临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重视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围绕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与脑血管事件及其认知功能、情绪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展开研究,提出AS相关脑血管事件的大干预理念。以第一负责人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计委等省市级课题1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市新技术引进奖等6项;发表SCI论文5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7篇;参编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