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却频发精神分裂症 看小伙如何摆脱10年顽疾之困

文 / 汽车聊养生
2021-12-16 09:21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15岁,凭借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

18岁,被省重点大学提前录取。

任谁都无法,把这样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少年和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联系在一起。但现实就是大学开学后,患者余某因与同学争吵出现精神异常,怀疑同学背后议论他,认为内心的想法及行为别人都知道,脾气暴躁、易激惹,反复洗手、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自言自语、自笑,注意力不集中,到院就诊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氯氮平、氨磺必利、利培酮、维思通、阿立哌唑...”

确诊后,余某在当地门诊进行药物治疗,病情缓解后自行停药,症状控制不稳定,回校期间多次发病,说有同学陷害他,背后议论他,于病后第2年办理了休学手续。之后的8年间,余某先后就诊于湖南、湖北、武汉、浙江等多地医院,住院治疗共计7次,最长住院时长1年2个月,服用过多种抗精神症状药物(氯氮平、氨磺必利、利培酮、维思通、阿立哌唑等)对症治疗,规律、足量、足疗程服药,症状控制始终欠佳。

看着原本优秀的儿子,如今行为怪异、药物难治,余某的父母决定放手一搏,来到我院寻求手术治疗,门诊拟“精神分裂症”收入院。

经医生评估,可知患者症状如下:(1)睡眠差,情绪低落、不开心,无故发呆;(2)敏感多疑,怀疑有人背后议论他,认为内心的想法及行动别人都知道,整日担惊受怕;(3)幻视,凭空看到家里有死人;(4)发脾气,与家人敌对,打骂家人,摔东西,不愿与人接触及交流,对家人漠不关心;(5)自言自语、自笑,行为异常,反复关灯,反复摆弄手机;(6)孤僻、懒散,接触被动,否认自己有病,无自知力,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术后,患者异常的症状如敏感多疑、幻视、情绪低落、脾气暴躁、行为怪异等都得到较好控制,不再像术前那般暴力冲动,对周围人也都谦逊有礼,可以和同病房的病友家属友好交流,从他主动关心父母、配合医护服药等表现来看,术前缺失的亲情感、自知力得以回归,方便家属出院后的管理,也便于患者恢复后尽早回归社会。

实际上,对于有些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发生了严重的药物副作用,或者拒绝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可以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机理是通过刺激和调控边缘系统核团的微小结构达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有:1、情感环路理论---边缘系统一般是情感环路,是脑内与情绪活动关系 最密切的结构,立体定向术通过射频调控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关的神经核团阻断某些神经元间联系可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2、神经递质理论---神经递质是引起精神异常的原因之一,边缘系统广泛接受多种递质能神经元的传递,手术以边缘系统上的神经核团为靶点,使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发生改变来调节情绪和行为从而控制精神症状。

可以说,手术使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疾病,变成了药物可治疗性精神疾病,有效控制和去除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同时,手术提高了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和敏感性,即术前不愿意服药的患者,术后恢复了自知力,主动服药治疗,且服药剂量减少,逐渐恢复学习、生活,部分恢复工作和社交等功能,重新回归社会。

(本号的医学科普文章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医编小组发布,禁止抄袭,盗用必究)

医院科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

医院性质:公立三级甲等医院 全国医保定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