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治愈剧《女心理师》,如何用温热的双手捧起一颗冰冷脆弱的心

文 / 南瓜爱美剧
2021-12-15 09:35

文丨卿心君悦

自《女心理师》开播就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持续关注,我也是在这种氛围下观看了该剧,截止当前,我刚看完该剧第一个单元的剧情,便迫不及待的与大家进行分享。

接下来在文中,个人将基于自身的心理专业知识对该剧进行一定的解读,并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与想法,以求与大家交流。

在步入正题之前,我想将该剧开始前的“长镜头”中的叙述分享给大家,以盼大家了解该剧播出的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中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七十万人死于自杀,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时至当前,自杀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自杀率在过去二十多年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造成自杀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自杀是个体经历巨大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心冲突所导致的一种行为,而从研究数据上来看,自杀发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关系、婚姻纠纷、人际不合以及精神障碍等问题。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呈现矛盾状态,他们一方面渴望摆脱生活中的痛苦,一方面又保留着求生的欲望,当自杀者产生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时,实际上也是在向身边的人发出一种求救信号,而这种信号便给自杀危机的干预工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可一旦自杀者发出的信号被忽视,便极有可能导致无可逆转的后果。生命可贵,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如果您发现您,或者您身边的人产生了自杀的想法,都应立刻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电视剧开始出现的便是贺顿(杨紫饰)对尤娜自杀的危机干预案例。何为自杀干预?自杀干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自杀行为如自杀未遂和自杀姿态,自杀意念如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的患者,所进行的及时、积极地预防(干预)自杀的措施。

那么从贺顿接听电话开始,一直到成功实施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做出了多少的努力呢?

首先,贺顿在接听电话开始便主动说道:

“您好!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请您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可以帮到你。您给我打这通电话,是想咨询哪方面的求助呢?”

可能一些人会认为贺顿的这种自报家门如同警匪剧中老套的剧情那般,为的是增加剧情对决的震撼感或者说是提升某种逼格,如同——亮出证件,说出我是XXX。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警匪片也好,或是刑侦片也罢,自报身份不是为了逼格,而是履行一种必备的流程,如果还有其他作用的话,这句话本身也是为了先声夺人造成一定的威慑力。而在这部剧中,贺顿的自报家门,不仅仅是流程,更主要的是为了体现自身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让求助者建立能够得到帮助的信心。

这也就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建立信任关系。

接下来,贺顿问尤娜是因为什么原因想要自杀时,得到“我不想说”的回答,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贺顿微笑过后,从容地换了一种问法接着问道:

“那为什么会选择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呢?”

这种方式相当于让求助者的注意力从内部情绪转向现实世界里来,从而达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包括贺顿接下来的话“没关系,我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想听你说下去”都属于稳定对方情绪的技巧,避免让求助者感到被疏忽。

对此,剧中王老师的解释就很精准:

“第一次问,不回答很正常,因为来访者在来电之前可能预设到我们会问这样的问题,从而开启心理防御机制,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选今天……’,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咨询师增加了一层设问逻辑,当来访者进入逻辑思考的时候就会降低情绪化,无意中就瓦解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二步——稳定情绪。

接下来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三步就是共情支持。对此贺顿采取的是叙说如果自己有弟弟妹妹,遇到这类的事情会如何。

在贺顿的这一段叙述中,达到了三个作用:

  • 一是距离感的拉近,以自己的事例贴近对方的困扰;
  • 二是隐形的暗示,遇到这样的事(这种状态)若是此时有人倾听便会好很多,以此暗示这种状态并不至于自杀;
  • 三是基于上一点的基础来暗示“我在和你讲话,你的状态会好很多”。

共情支持达成后,就要开始危机干预的第四步——危险程度评估。在进行这一步的同时,需要保证求助者的安全,解除求助者处于的危险因素。

剧中贺顿运用的打分方法(玩一个打分游戏)就属于一种危险评估的方式,焦点干预里的打分技术,在评估对方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过程中,尽可能的寻找对干预有效的优势资源或是“例外”,而尤娜给出自杀冲动95%,余下那5%来源于父母,就相当于得到了危机干预的有效因素,得到尤娜喜欢听的那一首歌,同样也属于这种有效因素,这种有效因素就是尤娜的生机,或是生的动力。

其实对于自杀者来说,大多数(超过90%以上)情况下的自杀都是冲动性的,也就是在自杀之前很可能存在一个触发的事件(Triggering event),找到这个事件,就有可能因此得到自杀的原因。

最后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给予求助者一定的鼓励支持和建议。贺顿给出的是一个数数加喊停的方法。这种干预方法的意义,剧中也给予了解释:

“认知神经学,我们人体右脑的前额皮质是引发欲望跟冲动的,然而我们左脑前额皮质与之相反,是可以控制情绪和欲望的。当我们利用数数增加提问逻辑,用特定的时间、打分等数理性的方式,这时可以增加我们左脑前额皮质的活跃性,从而唤起我们自身的自控力,还有理性思维。”

就剧中第一单元中的危机干预来说,我观看完阅读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评论,绝大多数人的态度和我是一致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阅读评论时也发现了一些网友的质疑,我将这些质疑大致分为两方面:

一是对剧情逻辑的质疑——一个自杀者会打电话向干预中心进行求助吗?

二是这些专业性的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有什么必要性,难道就是为了宣传心理咨询师吗?

对于第一个质疑,网友的质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诚然,一个自杀者,对整个世界完全失望的人,既然一心求死,又怎么可能会在赴死之前向求助中心打电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自杀者在自杀行为实施前或过程中不会向他人求助,只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求助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亦或者是人们并没有察觉到他们的求助。

在阅读评论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人对自杀者的状态的形容十分生动、形象——“寻死觅活”,说每一个自杀者的寻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寻找生路,只是有些时候是自杀者疏忽了“觅活”的部分,有些时候是人们冷漠地对待了自杀者“觅活”的部分。

而这我想就是剧中特殊逻辑安排的用意,旨在提醒自杀者,更旨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关注这一状态,在关键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对于第二个质疑,我不认同。截止目前,我们国家中仍有大部分人对“心理”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心理”上的问题属于脆弱与矫情的范畴,这是十分错误的,也因此导致有很多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仍旧一再的发生,一些可以避免的伤痛始终存在于世间。对此,这部剧的意义就很明显了,它不是在宣传心理咨询师,而是在呼吁我们重视人的“心理”。

同时,剧中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也要很好地接收。当发现身边人有自杀倾向时,我们除了第一时间向相应机构求助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从剧中就可以得到答案。就比如对于类似的案例,我们从剧中就能了解一定的方法及步骤:建立信任关系——稳定情绪——共情支持——危险程度评估——一定的鼓励和建议。

在文章的结尾借用剧中的提醒:

“本剧的心理咨询案例因影视呈现需求进行艺术化加工。如您遇到案例类似情况或其他心理困扰,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但此提醒并不影响我们通过《女心理师》了解并学习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Ta说书评人、影评人。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