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逃避社交,我选择去寺院打工”| 回避型人格障碍

文 / 小分谈健康
2021-11-16 00:12

小胡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患者,第一,和我以往的患者相比,他是第一个被诊断人格障碍的病例;第二,治疗了一个月,出院时好转并不明显,小胡自信心有些受挫,但幸运的是,他半年后能够脱离母亲的照顾自己来复诊。

今天,我们借此谈谈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和小胡一样深受人格障碍困扰的人早日康复!

小胡今年30岁,5岁时父母便离异了,此后他一直跟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他回忆说继母经常对他殴打、谩骂,很多时候让他感觉自尊心严重受到侮辱,甚至想要有“以暴制暴”的冲动。

长大后,小胡慢慢发现自己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接触,学习、工作一塌糊涂。由于曾被其他同学欺负,所以不敢、也不愿主动参与同学的活动,回答问题时紧张、怕出错。20岁这一年,他“爆发”了,谩骂领导,砸毁单位电脑,并和父亲讲述“单位所有人都太虚伪,总说假话”,自此他就再也不愿上班了,更不愿与人交流,包括和亲戚、朋友、同学,几乎不来往,父亲也对其放任不管。

在此1年后,小胡自己找了一家寺院,要求在里面打工,寺院只管自己的住宿和吃饭就行,期间仍然很少与其他僧人交流。但是,在寺院不久,小胡就出现了腰痛,他找了一家私人医院,被诊断“肾衰竭”(后来又到某公立医院检查并无明显异常),逐渐,他又出现心烦、焦躁,想要砸寺院,并且此后经常会心烦,一直戴帽子和口罩,不愿见人,在当地精神科医院被诊断为“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但经系统治疗仍无明显好转。

后来,小胡的亲生母亲找到他,此后便一直在身边照顾他。但小胡仇视母亲,经常对她大喊大叫,动手打她,母亲认为自己在孩子小时选择和其父亲离婚,于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补偿他,所以,即便是多次被儿子殴打,也甘愿承受。

当母亲带小胡来就诊时,身材瘦弱的他头戴鸭舌帽,面戴口罩,表情忧虑,眉头紧锁,交谈片刻就要往外走,经耐心劝说、安慰可配合聊天。他说“心情不好、自卑、不愿出门”,理由是“身体难受”,和母亲交流无障碍,但经常抱怨母亲对不起自己,否认动手打母亲,认为“生活状态和以前相差甚远”,渴望自己快些“走出来”,但又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当我鼓励他多出去散步时,小胡表现为过多的担心,称“现在状态不好,别着急,慢慢来”,否认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经过一系列的问诊和检查,小胡的情况最终被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回避社交、自卑,同时又对负性评价极为敏感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上,除非确定被人喜欢,否则患者回避任何社交场合,回避的原因,一方面他认为自己能力不济,没有其他人过得好,感觉低人一等;另一方面,害怕被人拒绝、嘲讽或歧视。

通常,疾病起源于成年早期,更多见于童年时期,儿童时期可能表现出害羞、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的敏感、恐惧,直到成年时期才被发现明显异常。

毋庸置疑,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成长环境、童年时期的经历、父母教养方式、自身性格可塑性都有关系。通常来讲,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拒绝和缺少情感温暖的养育模式都容易造成孩子退缩、不自信的性格,久而久之,当进入青年期性格形成,就很难再予纠正。

对于小胡来说,从小父母离异,与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经常遭受严厉惩罚,导致性格上自卑、抑制、退缩,害怕遭到拒绝或羞辱,从而采取主动回避社交的保护性行为。

01

药物治疗

①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来说,其核心是担心耻辱和被拒绝,从而产生焦虑,那么,小剂量的苯二氮卓类治疗可改善一部分症状。所以,在小胡入院第三天,也就是在确诊后,给予其每天2毫克的劳拉西泮,小胡自诉心情没那么紧张了,但是对于与母亲以外的其他人接触仍显拘谨。

②对症治疗。对于一个激越、容易冲动的患者来说,可以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或者碳酸锂,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02

心理治疗

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在内的所有人格障碍,其实主要依赖于心理治疗,尽管有时候似乎用药后症状改善或者缓解了,但事实上药物只能缓解一小部分症状,而且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在服药期间被抑制的症状会在停药后逐渐再次显现出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小胡之前按照抑郁症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心理治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求在专业的心理医生根据程序循序渐进的推进:

第一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接纳自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

第二步:帮患者建立自信心。我让小胡先从照镜子开始,摘下口罩、帽子,告诉自己“我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然后循序渐进的尝试社交,可以先从身边关心自己的人开始,打开心扉的去聊关于自己的一切。

第三步:放下“面子”。要知道,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是担心耻辱和被拒绝,所以要明白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遭到他人拒绝过,而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这是什么丢人的事。

第四步:去尝试深度社交,社交的对象不再是身边亲近的人,而是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人。初期可以尝试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循序渐进,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

第五步:善于发现、总结自己的进步,可以写“红色日记”,记录自己最近哪些地方改善了,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六步:学会寻求帮助,包括身边人的帮助,也包括心理医生的帮助,不要让自己孤军奋战。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自身是痛苦的,他们纠结、焦虑,憧憬能有人关心自己,却又不敢主动去结交朋友。很多时候,当别人有说有笑的聚会聊天时,他们通常是沉默、不敢参与的。这听起来似乎像社交恐惧症,但其实很早之前就有学者研究发现:回避型人格障碍与社交恐惧症有着共同的生物易感性,换句话说,它们可能是同一疾病谱系的不同分支,只不过临床表现上,回避型人格障碍似乎比社交恐惧症更加明显和严重。有调查显示:52.9%的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70%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随着科学的进步,很多疾病也更深入的被了解,从而引出了更科学的治疗方法,所以,即便是像精神科的一些疾病,虽然病因尚不明确,但却可以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根据美国2001-2002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4%,这个比率不低,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很多人正在遭受着这样的痛苦,所以,如果您不想安于现状,不妨走出来,去接受和拥抱那些热情的朋友们。

作|者|介|绍

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新冠病毒抗疫一线心理医生,齐齐哈尔市援鄂、援绥医疗队心理援助组成员。

擅长方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焦虑症、强迫症的系统治疗,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曾在北京安定医院专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