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肠子让你气炸了!肠道菌群竟然能影响人的情绪

文 / BTV养生新天地
2021-10-14 09:20

莫名奇妙的暴脾气?

不明所以的抑郁?

神使鬼差的兴奋?

忽如其来的焦虑?

你一直都认为控制情绪的是大脑,但你某一时刻突如其来的暴脾气可能是受肠道影响的。一直以来情绪的研究都离不了大脑神经系统,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能影响人的大脑和行为。

肠道内微生物菌群肠还与高血压、高血脂、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等慢性炎症状态有关,甚至与孤独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有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迈克尔·格尔森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控制人类情感的5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多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95%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

格尔森强调,情绪的很大部分受肠道神经系统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肠道微生物平衡是影响情绪,甚至是日后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一个关注点。

负面情绪与肠道菌群

负面情绪的成因很多,与维生素B族、维生素E的缺乏息息相关。我们肠道中的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拟杆菌,都能产生维生素B。另外人体内的产孢类细菌,也能促进维生素E的产生。这些肠道菌群的存在,能防止我们感到焦虑和抑郁。

焦虑水平影响着肠道菌群构成

《PNAS》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当研究人员给正常小鼠的肠道中添加乳杆菌,小鼠的压力反应和焦虑状况跟着降低。

发表于《精神神经内分泌学》杂志的一篇文献证实,如果妈妈在产前比较焦虑,皮质醇水平高,那么孩子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变形菌门细菌会比较多,有益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会相对减少。这将影响着孩子未来出现过敏反应或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会更高。

所以妈妈在孕中补充益生菌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也有助于构建孩子肠道内的菌群。

抑郁症、自闭症与肠道菌群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症状是情感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缺乏及意志行为减退,还包括有不适宜的负罪感、自杀念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障碍等症状。

其实,在很早以前,医生就发现,人类在感染了梅毒、链球菌之类的病原体后,如果不进行治疗人就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以前一些归咎于神经或心理缺陷的精神疾病,其实是微生物引起的。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本身不会中断大脑发育,而是由感染引起的身体免疫反应影响到了神经系统,并造成伤害。

抑郁与色氨酸代谢有关。微生物可能影响色氨酸的代谢,通过激活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使色氨酸通过犬尿氨酸途径而耗尽色氨酸,5-羟色胺水平降低(色氨酸是5-羟色胺的前体,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人类一系列行为问题有关),从而引发抑郁,犬尿氨酸途径还会产生一些神经毒性的代谢产物,如喹啉酸,能够损害神经;

应激性生活事件会引起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双歧杆菌对应激尤其敏感。

菌群的改变,引起人体产生炎症反应,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糖(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与抑郁症的早期标志有关),改变神经递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性增强,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降低,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个体出现抑郁症状。而这些又会反作用于人体,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新的方法或者辅助治疗方法,但具体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充实。

自闭症与肠道菌群有关

自闭症主要表现出三大症状: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

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胃肠病营养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老人痴呆等与肠道菌群有重要关系。研究发现,当人体肠道菌群里的一种芽孢杆菌数量占优势时,会分泌神经毒素,造成腹泻或对神经的侵害,儿童自闭症与此有直接关系。

美国学者博尔特(Bolte)认为,孤独症可能是由于长期亚急性破伤风梭菌(C.tetani)(致病性梭状芽孢杆菌的一种)感染所致,胃肠道感染这种病菌后,释放的神经毒素通过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水解突触囊泡的小突触泡蛋白,抑制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了孤独症的各种行为表现,而抗肠道梭菌的治疗可减轻孤独症的症状。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丙酸,可引起大鼠患孤独症。这些发现都提示了孤独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梭状芽孢杆菌类。

因此,通过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减少有害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将是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替代手段之一。

从“脑-肠轴”到“菌-脑-肠轴”地提出,人们在不断解密大脑与肠道关系的同时,也积极地探索如何利用菌种(益生菌、粪菌移植),来调节大脑和肠道。

人体有益微生物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