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嫉妒别人,有2个意料之外的好处,请你对号入座

文 / 琦琦健康
2021-10-13 18:35

#实用心理学#

前不久,国漫《白蛇2》彻底火了,作为一部夹杂着情感羁绊与人性思考的作品,它讲述了小青被法海打落修罗城后的种种遭遇,而故事中的这座“修罗城”也是大有来头。

根据佛教的说法,本心善良但极其善妒,嗔念重,靠争斗取乐的人最终会进入阿修罗道,它被视为天下心怀不甘之人的大杂烩。

事实上,出身高贵、家境殷实、才高八斗、花好月圆……这其中哪一样不是世人竞相追逐的对象,有的人能够释怀,但更多的则是愈演愈烈,于是,嫉妒心便应运而生。

在现代心理学中,嫉妒被认定为一种复杂的混合情绪,它指的是社会活动中,个体渴望的某些东西别人拥有而自己得不到时,内心随之产生的不快、敌意和怨恨等。

2000年,心理学家Wang在期刊《心理学报》上指出:嫉妒心的出现与个体性格和社会情境相关,对前者而言,幸福感指数越低,且本身患有焦虑、抑郁、强迫症的个体,嫉妒情绪出现频率越高;对后者而言,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如在颁奖大会或二胎家庭的孩子教育过程中,任何置身其中的个体都会出现轻重不一的嫉妒情绪。

回归现实生活,被嫉妒者往往无辜受到连累,嫉妒者也捞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甚至会落得“人人喊打”的下场。那么为何此类负面情绪仍在时刻发生呢?其实,作为一种个体主观产生的情绪,嫉妒心在协调认知矛盾上存在积极意义,这也是我们嫉妒来嫉妒去的根本原因。

1995年,心理学家Gilbert在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提出了心理防御学说,他认为和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样,人类在心理上同样存在免疫机制,以此来抵御精神世界的“外敌”入侵。当大脑判断我们的心灵受到威胁时,就会启动该免疫系统,而嫉妒恰恰是防御手段之一。要知道,对大多数人而言,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本就是对自身的一种威胁。

具体来说,假如你在某次职场中的岗位竞争上输给了对手,难免会产生沮丧、失望以及怀疑自己能力不足等负面情绪,如果此时你对胜利者生出了嫉妒心,说明你的大脑在努力保证自我认知的平衡,这是潜意识在告诉你——你没有比对方差到哪里去。

学术界认为,被嫉妒情绪所蒙蔽的个体,其认知实际上处于一种矛盾且对立的状态。究其根本,是“个体对自身乐观、积极向上的正面评价”以及“输掉了和别人在某些社会活动中的评比”这两者之间的认知冲突,为了解决冲突,大脑不得不用上了眼红别人这一心理策略。站在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也不难理解嫉妒的积极意义。试问,如果一个人只要经历过失败就不再认可自己,整体自怨自艾,那么他的人生还有何精彩可言呢?

2009年,心理学家Zeelenberg在期刊《Emotion》中指出:个体生来就带有一种肯定自我、给予自身正面评价和善待自我的本能

也就是说,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已经建立起了“我最棒,我最能干”的模糊概念,而且它会随着我们的成长不断在潜意识中加强,最终的结果是:个体不允许外部事件干扰到对自身积极的评价,一旦受到质疑,我们会迫不及待地进行修复,让自己看上去始终处于一个相当完美的状态。

这种莫名涌出的动力会让我们在应对外界的消极事件上产生奇效,例如我们在学习上输给了对手,可能就会千方百计地从别的地方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赞赏,包括但不限于挖掘运动才能、培养社交能力、提升课外才艺等等。虽然此类做法的动机并不纯粹,却能实打实地激起我们的斗志,从其他处收获回报。

在传统观念中,嫉妒被批判得一无是处,诚然它不怎么讨喜,却与我们生来共存。

左宗棠倒是说过“不遭人妒是庸才”的金句,但生活中恐怕没人愿意整天被人嫉妒,过得憋屈不说,还要处处提防明枪暗箭。谁也不能否认,过度地嫉妒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们习惯为自己的龌龊开脱,不知不觉就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但同样地,适度地嫉妒证明我们还在努力寻找一个更好的自我,在努力维持好自尊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探索着未来的一切可能性。

参考资料:《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