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青菊||远离噪音污染,在静谧的空间中思考人生

文 / 七彩精灵
2021-06-11 09:18

人类经过了多少年的进化,声带的完美发育,终于能够发音了,能够发音就给人类提供的交流的条件,交流就是人类进步标志之一。今天的人们把交流发挥的淋漓尽致,欲说不休。

上帝是一个很智慧的老人,创造人时,怕世界的喧闹剥夺了人的思考,阻止人类前进的步伐。所以一个大脑袋上,两只耳朵,让你多听。两只眼睛,让你多看。一张嘴,说话和吃饭共用,就是让人少说话,言多必失。怕你多言暴露你的修养,怕你的音量,降低了自己的层次。

在甲骨文中“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声生於心,有节於外,谓之音。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噪”字从字面看多口齐说,吵得人像一个“木”头一样,不知所措。有的说造字的原意是,多个小鸟在树木上不停的叫,合音不再动听。总而言之,就是“噪”字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愉悦的心情。

声音的基本单位是分贝,这是为了纪念美国的亚历山大格拉汉姆 贝尔而命名的,他是世界第一台电话的发明者。零分贝是人类听力范围最低的门槛,也是人耳听得到的最低声音。

大于60分贝属于噪音
基本概念:第一种

1分贝是人类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声音,

20分贝以下的声音,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它是安静的,当然,一般来说15分贝以下的我们就可以认为它属于"死寂"的了。

20-40分贝大约是情侣耳边的喃喃细语。

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

70分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

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而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致聋)。其中汽车噪音介乎80-100分贝,以一辆汽车发出90分贝的噪音为例,在一百米处,仍然可以听到81分贝的噪音。
第二种

0分贝是一个普通人平均呼吸的频率。

20分贝是风吹过树林时发出的沙沙声。

30分贝是你说悄悄说话的声音。

40分贝,也就是图书馆里的噪音。

50分贝是一个正常的室内交流的声音。

60分贝是一次正常的在餐馆吃饭交流的声音。

70分贝则是一个吸尘器所发出的声音。

90分贝是一个摩托车引擎启动时发出的噪音。

100分贝的声音相当于一台手持式凿岩机工作时发出的噪音。

110分贝这是人体开始感觉到难受的临界点。

120分贝是电锯制造出的声音。

大部分人听过的最响亮的噪音大概是一架客机起飞的声音,差不多150分贝。如果你的耳膜暴露在外面,这种声音强度可以立即震碎耳膜。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壮大,发动机的轰隆声此起彼伏;近几年汽车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和水泥路面的摩擦声和喇叭声,震耳欲聋;大型推销会和音乐会音箱放足马力的播报;广场舞大妈感觉声音小好似不过瘾的舞动;汽车站和火车站人头窜动,熙熙攘攘那个热闹非凡;

许多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生活的居民们,如今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而其原因都大体离不开一个字——闹!噪音污染如同解不开的魔咒紧紧地套在人们的耳听神经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在无情的吞噬着居民的健康,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四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不少可怜的居民们因为噪音的污染都纷纷患上失眠和抑郁的症状。

医院本来是静养的地方,一人生病全家都在医院,好友邻居要来探视,亲戚要来陪护。说话声声声入耳,哪有一片净土来存放自己安静的心灵?哪有人问过患者的疼痛需要静谧状态下勇敢的对抗。哪有人真真关心患者,你的一日三餐吃的好吗?睡得舒服吗?都是匆匆过客,走形式,制造噪音,增加感染机率。医生护士辛辛苦苦降下来的各种康复指标,瞬间在噪音的问候中,化为乌有,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日,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把一份好的关爱做成了坏事,搅乱了患者的心,安静的休养对患者的重要性有多大,大家都要沉思这个问题。

医院走廊上,带轮病床的移动,仪器嘎嘎哒哒的声音,断断续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声,不停的脚步声,还有换班的交流声,还有各个家属患者的打呼噜声,噪杂声平均介于“令人担忧的”70分贝。即使是夜间,医院也是安静不下来。早在一百多年前,南丁格尔就在一八九八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护理笔记》中建议:“为了提供这些患者安静的环境,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无论空气再好,照顾再周到,若没有安静的环境,这些都无法发挥功效。”南丁格尔的呼吁,在今天的医院更加得不到重视,而是“安静”成了一种奢望。

我在医院门诊上班,天天噪音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人们对噪音污染知识的欠缺,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似入无人之境,似在旷野间,似在高山之巅。追其根源,就是我们自己的修养不足,在公众场所要自觉维护公众秩序,保持安静,手机静音或震动,这是一种文明修养,同时也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特别是医院,医生需要安静状态下诊断才减少误诊率,医生在安静状态下才能开出正确的处方,医生在安静状态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缩短诊疗时间,医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整合疾病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现在的医院是一个很大的噪音制造场,那么谁是噪音的制造者呢?

什么样的人容易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呢?

1、 公共道德意识观念差 自私自利的人,心中无他人。

2、 平时说话都是高嗓门,音量大,对自己约束力较差的人。

3、 总爱大声说话的人脾气暴躁,说到底就是格局问题,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成人世界里,更多的是规则和尊重,彼此的关爱。

4、 连自己的嗓门都控制不了的人,又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格,掌控自己的人生呢?一个能控制住自己的音量的人,才能拥有强大的气场,一个能控制住自己音量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著名作家梁实秋曾说:“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说话的音量是可以控制的,在大声说话如有打扰到他人,我们应该察觉到,并减低音量。“

不要看大声说话,中气十足的样子,就以为是有本事的人,真正有实力的人不显山露水,温文尔雅,不急不慌,气定神闲,相反,那些,大声吆五喝六,都是小人物。

那些成功有修养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通常是敏锐之人,他们说话讲重点,不会过多寒暄,更不用大声交流,比音量,他们无需用音量镇场,有实力的人,格局大的人,坐在那震慑力都很强。

说话温和的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有一颗温和的心,做事有条不紊,在生活中也比较靠谱。

现在的人都很忙,没有人肯花时间通过你的刀子嘴去了解你的豆腐心。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都是谦卑而低调的。

轻声的说话,安静的微笑,即便是批评下属也都是委婉而不露声色的。而那些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的人,大多都是没有底气的,也只能通过声音表示他自己的存在,用声音来捍卫他的低位。实际上,效果达到了吗,并没有。

生活中,我们要尽量远离那些总爱大声说话的人。

比远离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总爱大声说话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听力也会跟以前有所不同,享受好的听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自己的权利。失去静谧的环境,对我们是有害的,夜空不再宁静。

唯有在静水中,万物的倒影才不会扭曲,唯有平静的心,才能充分感知世界,

哲学家汉斯.马哥里奥斯

愿我们牢记哲学家的话,降低声音,不要制造噪音污染,热爱自己也要关爱他人。在公众场所做一个文明人,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用低声细语说话是值得培养的好习惯——安静

我无法想象失去静谧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听力的知识。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1、人耳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

(1)空气传导:

声波通过空气,传导至耳廓,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鼓膜带动中耳室内三块听小骨互相机械运动,最后一块听小骨的运动带动了内耳耳蜗内液体流动,产生电信号,刺激听神经获得听力。

这个过程中:声音“声波-机械运动-电信号”这样一个过程。

(2)骨传导:除了空气传导,骨头也可以传声音。颅骨振动,将声音传至内耳,同样能听到声音。

2、一般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混合型耳聋。

传导性耳聋:由于外耳和中耳的某些病变导致声波的物理振动不能通过空气、骨或其他组织的传递或传导。大多数都可医治。

感音神经性耳聋:由于内耳破坏所致。

混合性耳聋:既有传导性聋又有感音神经性聋。

中枢性耳聋:大脑对声音或言语不能进行正确地处理,识别或理解。

非器质性耳聋:常被叫做“功能性聋”。实际上无听力机制的损害,而是由于某些心理因素造成。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噪音性听力损失会因为音量大的振动力量而破坏内耳的毛细胞。在此情况下,唯一的预防方法,是减少声音暴露和使用耳朵保护装置。噪音暴露会引发一些分子自由基的形成,而且这种分子会引起毛细胞死亡。

美国博士乔瑟夫.米勒,告诉我们,有很多案例证明,综合使用抗氧化剂维生素A、C和E以及镁,不仅可以在噪音暴露前保护内耳,也可以在危害发生后,限制损失达72小时。

噪音暴露的效果是积累的,你今天听到了特别刺耳的声音,对听力积累造成的效果可能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

有的人喜欢在扬声器开到最大,还把窗户打开,让大家同乐,但是科学家发现,耳朵附近负责觉察人体所在位置的器官”球囊“,会受到大声的音乐刺激。它也会启动大脑内的愉悦中心,对某些人来说,它的影响力显然很大。习惯大声听音乐的人在突然失去这些分贝毒品后,会出现跟上隐者类似的脱瘾症状。一个人的”愉悦“和另一个人的痛苦,但事实上无论是”愉悦“还是痛苦,高音量的都可以造成听力损失,神经进一步造成脱毛。

在门诊我还经常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听抖音,看头条,听戏剧,把声音调到最大。老人的手机音量高不能调节,制造手机的厂家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项目,而是任由老年手机在生活中噪音污染他人。年轻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吵闹,打游戏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手机,一位无知的妈妈,把孩子还未发育好的眼睛扼杀在了黑暗的世界;高音量的噪音,把孩子听力损伤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剥夺了孩子听优雅音乐的权利。在门诊不同的高音量汇聚在一起,人们的神经都在痛苦的躁动。因为无知才无所谓;因为无知,把辛苦挣下的钱都花费在去医院的路上;因为没有预防意识,时时任性,分分存在侥幸心理,好似自己是铜墙铁壁,总感觉自己永远是置身疾病之外的神仙;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自我毁灭的底线。好多人都存在这样的心理,这也是预防为主知识欠缺的表现形式,经常听到小伙子说:“人生就是用来享受的,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静谧在门诊就是一种奢望。

有时我就想,我们医务工作者都是治病救人的,我们的心需要在不同的问与答中修炼成内在的寂静,那是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种寂静是属于灵魂的层次。外在的寂静可以帮助找回内在寂静,让我的心灵充满感恩和耐心。可以在一个问题中重复上千次,上万次时,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耐心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况且我们不是在寂静的空间保持这样的问与答,而是在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我们的医务人员的心需要多大的控制力和敬畏之心。我们累的话都不愿意说,还拿什么给予患者。所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好的就医环境,相互的关爱,彼此的理解,自觉的安静,带上眼睛和思考,学会生活常识,减少问与答,噪音分贝降低。

安静的地方是灵魂的智库,是真与美的诞生地。噪音的地方,只能让人变得呆若木鸡,停止思考,问一些可笑的问题。“拿药去药房吗?“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曾就全世界的噪音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及发达国家的噪音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美国,生活在85分贝以上噪音污染环境中的居民人数20年来上升了数倍;在欧盟国家,40%的居民几乎全天受到交通运输噪音污染的干扰,这些居民相当于每天生活在55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其中20%的人受到的交通噪音污染超过65分贝。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城市,噪音污染问题也已相当严重,有些地区全天24小时的噪音达到75至80分贝……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呼吁各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减少噪音。飞机的噪音使南极企鹅等海鸟的心跳加快早已成定论。本月初,美国海军和国家海洋渔业署首次承认海军声纳研究产生的强烈声纳干扰导致了海洋哺乳动物的触礁与死亡。同样,噪音对人类的伤害也不可低估。噪音污染不但能够影响人的听力,而且能够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及其他精神综合征。最新科学研究证实,噪音还会伤害人的眼睛,引起视力疲劳和视力减弱。当噪音强度在90分贝时,约有一半的人会出现瞳孔放大,视物模糊;当噪音达到或者超过110分贝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生活在噪音环境中的人,特别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胀痛、眼发花,以及视物流泪等多种眼损伤现象的缘故。

噪音有损人体的听觉器官。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据临床医学资料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聋哑的可能性达50%。同时,噪音是影响儿童智力和身体发育的大敌。处在吵闹环境中生活的儿童,其智力发育要比在安静环境中低20%;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噪音不仅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C、B1、B2、B6、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等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恶劣影响。

现在很多人被噪音困惑着,心理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焦虑症离自己越来越近,失眠患者无助的、困惑的眼神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向噪音宣战,向人们要安静的时代来啦!我们都是地球人,谁都不是旁观者,积极参与消除噪音的活动。从自己做起,提醒他人,维护自己的权利。“静谧,是一种国家资源”。静谧是我们最想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携起手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从点点滴滴做起。不但自己做好,还要影响周围的人,每个人都是执行者。我想我们只要共同努力,我们生活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1、公众场所降低说话分贝。

2、降低手机分贝。

3、大街上少按一次喇叭。

4、 舞场上降低音响分贝。

在喧嚣与匆忙中,平静前行

铭记静谧中的安宁

美国诗人麦克斯.艾尔曼

“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这是诺贝尔得主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在一九〇五年提出的警语。

静谧,我们才能问问自己的心应该去向何方?

静谧,我们才能思考前方的路应该怎样走?

静谧,我们才能听到孩子成长的声音。

静谧,我们才能聆听大自然美妙的音乐。

愿我的文章能唤起大家对噪音的挑战,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