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嗜酒如命,是因为小时候奶没吃够?!

文 / 健康保健护驾你我她
2021-03-02 18:24

在导演顾桃执导的纪录片《犴达罕》里,酗酒的鄂温克猎人维加,孤独地走在寻找最后一头犴达罕的路上,但这一切终将是徒劳的。

关于酒,猎人维佳有很多絮絮叨叨的话,初听有些滑稽,再听有些悲哀:

“酒精中毒才叫喝酒呢,不中毒没劲。”

“无所事事就整天喝酒,喝得非常厉害,头一个死的就是喝酒喝死的,已经死了八个了。”

鄂温克人直接从原始时代强行进入现代社会中,与那些几代人慢慢融入的方式有着本质差别,他们的民俗传统成为某种旅游奇观,被猎奇的游客所注视,但精神内核却在不断枯萎。

于是,酗酒,便成了这个民族男人缓解失落的唯一方式。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那么几个“酒蒙子”,他们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酗酒成因也能追溯到婴儿时期?”

事实上,关于酗酒的成因,心理学家给出了很多假说,其中以弗洛伊德的口欲期理论最为著名。

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理论而著名,根据这一理论,当我们在观察到成年人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时,往往可以向前追溯,一些来自幼年时代的经历、冲击与伤害,可能是成年时神经症甚至精神病的诱因之一。

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他认为人类的婴儿时代,对于世间万物的感知交流都来自于口腔以及其黏膜,味觉是婴儿最强烈的知觉。

所以,婴儿无论看到什么,第一反应都是往嘴里送,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特殊方式。

与此同时,皮肤接触所带来的“感觉”与运动对于前庭器官的刺激,让神经生理与精神之间产生交互,让婴儿得以确定身体范围,获取快乐的同时,避免痛苦。

这段时期往往是0至1岁左右,弗洛伊德认为,当婴儿用口满足身体营养所需时(吃奶),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吮吸、吞咽和被喂食等行为获得了快感。

那么,当口欲期没有得到应得的快感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尽管心理学学界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存在一些分歧,但对于他在口欲期的看法表达了充分的理解——这期间需要给婴儿以充分的安全感

后来的心理学家们补充和完善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他们发现,当婴幼儿在口欲期由于外界条件造成不安全感,很容易产生口欲期固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现象,当某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并不着力于解决问题,而是哭着喊“妈妈”,意图获得指导和抚慰,这是一种明显的退行行为,TA的人生像被定格在这段时期一样,宛如一个巨大的婴儿

而前文所提到的鄂温克族男性成员,也与“口欲期理论”暗合。

当一种群体性的原始自由被剥夺了,就像婴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直接接触到外界的噪声,鄂温克族人们在遭受现代社会的强烈刺激后,巨大的无力感令其开始产生心理水平退行,酒成为了他们的“乳汁”,他们通过酗酒试图重新找回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口欲期安全感缺失还容易造成暴食现象(尤其是高糖分食物)。

“我们该如何克服酗酒呢?”

知道了酗酒可能的诱因(其一)之后,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手段来进行治疗,帮助酗酒者战胜这一对手呢?

事实上,在长期饮酒人群中,酗酒者占比仅15%左右,但对于他们的治疗几乎很难奏效。

在电影《搏击俱乐部》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群体互助治疗方法,英文全称是Alcoholics Anonymous(缩写为AA),原译是嗜酒者无名会,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匿名,这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它旨在通过不断开会和分享以及成员之间交换心得来实现戒酒的目的。

对于戒酒会的成员而言,他们并不奢求自己能够参加一次会议就达到终生戒酒的目的,而是“戒一天算一天”,即便忍耐不住破戒,也有许多伙伴帮助TA共渡难关。

这一组织如今早已在中国落地,在许多城市的酒吧杂志内页上都会有对他们的介绍——毕竟小酌怡情,酗酒伤身,酒精依赖会极大程度地损害人的知觉,威士忌的烟熏味与泥炭味,日本清酒的果香与鲜味,茅台的醇厚酱香……

全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了最简单粗暴的酒精刺激,对于爱酒人士而言,无异于暴殄天物。

相对于这种更为正向积极的群体互助治疗,厌恶疗法或许是它的反面,但是它真的有用。

厌恶疗法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让酗酒者将酒视为痛苦的来源。它人为制造恐惧,来对酗酒行为“矫枉过正”,常见的惩罚有电击、催吐等等等。

上世纪40年代时,以厌恶疗法治疗酗酒者往往采用催吐手段,治疗师先令患者服下催吐剂,接着让他们饮酒,随之而来的剧烈呕吐将持续数分钟,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成功令患者建立对酒的厌恶和抵触情绪,某些疗效显著的病例甚至能够保持十年之久。

作为人体常见生理反应之一,呕吐很容易形成强烈的条件反射,因为这一行为是身体为了快速排出吞咽的异物、毒物时最本能的反应,与根植于基因深处的求生本能紧密相关。

有趣的是,电击疗法对于酗酒的治疗反而没那么明显,这也许是因为呕吐与味觉的关联更大,而电击则属于触觉,很难成功建立起条件反射。

“用吃药代替喝酒有用吗?”

除了心理学疗法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通过服用药物以治疗自己的酗酒成瘾。

在尚未了解酒精依赖的神经化学通路前,治疗机构在厌恶疗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采用一种乙醛脱氢酶抑制剂,在酒精代谢期间发挥作用,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让它不能被分解成乙酸。

同时乙醛的升高会让人体产生恶心、呕吐、低血压以及压抑窒息感,但它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随着科学家们对于酒精依赖的神经化学通路的了解更深,阿片受体阻受剂也进入了治疗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它所起到的依然是“辅助”作用,目前行之有效的戒酒形式以心理学疗法为主体。

关于解决人类酗酒问题的研究已经多年没有进展,那些以啮齿类实验动物(通常是小白鼠)开展的实验,最终往往被宣告与人类无关,当其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时,大多都失败了。

但,也许我们能够防患于未然,让自己与自己所重视的人成为酗酒者的可能性降低。

在《犴达罕》的故事尾声中,猎人维加在城市文明中收获了他的爱情,但却因为酗酒而错失,在当年六月份,他一个人回到了敖鲁古雅,他出生之地。

当纪录片获奖以后,领奖人遗憾地告诉大家,猎人维加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命是由每个片段组成的,让我们保持清醒,过好现在。

也许,你也能找回那些很久之前就已经缺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Matthias Elzer, & 施琪嘉. (1999). 精神分析有关整个生命周期成长的理论——精神动力学理解及治疗的基础.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 斯蒂文•谢尔弗, & 池丽叶. (2012).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 罗伯特S.费尔德曼, RobertS.Feldman, 费尔德曼, & 苏彦捷. (2015). 儿童发展心理学:费尔德曼带你开启孩子的成长之旅. 机械工业出版社.

[4]陈倩倩, 范爱月, 汤义平, & 陈文斌. (0). 呋喃唑酮厌恶治疗酒依赖长期疗效的观察. 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