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公开表扬一个人,产生的后果很严重

文 / 第一心理
2021-01-25 18:19
原创、深度、格调 | 汤先生

许多人认为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要想夸赞一个人,应当让越多的人知道越好,这样才显示出自己对他强烈的赞美之意。可实际上,夸赞别人也是一门学问,即使是善意之举,夸赞之语,对别人的称赞也应当看场合。

《消费者研究期刊》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街头访问,调查者在商场里对路过的学生进行采访:假设你在一家服装店试衣服,而一旁电源对另一名顾客称赞有加,你的内心是什么感觉?如果被称赞的人是与你同行的好朋友,内心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消极方面,并且被称赞的人与自己的关系越是密切,心中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就越强烈。

其实这是一个管理学的经典案例,体现出旁观者面对身边人被称赞的态度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我们下意识的认为盛赞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却没有注意所在的场合以及其他人所处的情况。

被其他人暗中攀比

或许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周围的人突然被夸赞时,即使与我们毫不相关,我们自身的注意力也会不由得被自吸引过去,仔细观察被夸赞的人,并会下意识地将他被夸赞的地方和自己比较。

这种情况在团体中比较常见,类似班级、公司团队等,上学时常常被老师表扬的学生往往在同学中会遭到孤立,成为学生团体中被冷嘲热讽的对象,公司团队也是如此,经常被领导夸奖赏识的通常会遭到同事的远离和孤立。

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与生俱来的情绪,有时嫉妒能够激发人内心的上进心,取得进步,而有时嫉妒情绪使人失去判断事物的理智,做出匪夷所思甚至不合常理的事。有趣的是,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强大很多的人产生嫉妒,而是会对身边人过得比自己好而心生嫉妒。

举个例子,一个人同样的状况,如果是在网络上看到,我们可能会感叹或是羡慕一下就忘记,可如果这个人就是自己曾经的同学或者现在的同事,那么我们心中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产生世界真是不公平,家里有钱了不起等想法。

心理学家指出,人产生嫉妒情绪其实是在心中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认为“如果我能享有和他一样的情况/资源/帮助,我会比他做得更好”,大部分的嫉妒是因为感受到自己处于劣势的不公平,进而产生负面情绪,而当一个人被公开场合表扬时,毫无疑问在场的人会把他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或是认为对方的优秀是因为得到了良好的资源,或是认为对方不如自己,却能得到称赞而自己没有,无论是那种情绪,公开场合称赞他人时,并不能让在场的他人产生共鸣。

助长自恋情绪

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受到他人褒奖时,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只要对方的赞赏是出于积极心理,无论对方的赞赏是不是符合自己本身的特质,都会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方面是因为对方的夸赞让自己在公开场合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被他人认可。

尽管人们被提倡要发现他人的优点,毫不吝啬地称赞对方,但是不符合事实的夸赞会让人产生盲目情绪,对于自己的认知产生偏颇。

人本身对自己的认识会有更强的包容心和选择性屏蔽,也就是人们通常会忽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容忍度更大。

而当一个人受到公开场合表扬时,会产生自己比周围人优秀的错觉,进而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强,事实可能是因为他人低调或者比你优秀的人没有得到赞赏罢了,也有可能是因为夸赞你的人有求于你,知道夸赞会让你心情愉悦。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明白自己的美貌比不上徐公,面对妻妾和同伴的夸奖分析为:“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面对夸赞能够保持批判的思维,认真分析对方话语的真实性呢?大多都是默认了对方所说的话而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才能出众,与众不同。

称赞他人固然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是应当率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称赞他人是为了让他人感觉良好而不是另他人陷入尴尬局面,所以在公开场合称赞他人时,应该注意实际情况。

与此同时,我们自身面对他人的恭维和称赞也要保持清醒,不要被溢美之词蒙蔽双眼,看不清自身。

作者 | 汤先生
编辑 | 汤先生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和建议,我都会看,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