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愚蠢的人,越容易自信
一个人愚蠢,在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过很多人的嘲笑,因而自我价值感没能得到确立,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个体必须要寻找一切内外支持资源以维护自我价值。
金盛华认为,每个人都有确立自我价值的倾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都想在社会中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都希望别人能够认同自己。
因此即使自己很愚蠢,智商低,缺乏知识,个体还是想要确立自己的自我价值。
生活中有些人看人喜欢看表面,他们喜欢和自信的人交朋友,认为他们充满魅力。
对于某些人来说,如果表现得很自信能够得到别人较高评价的话,那么他们将很乐意这样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确立自我价值。
其次,按照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以及海德的平衡理论,当一个人被自己认同的他人评价为愚蠢的时候,会产生认知的失调和心理的失衡,进而产生心理压力。
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个体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者行为,亦或是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如何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让自己看起来很自信就是其中一个方法。当自己表现得自信时,相当于不再认同他人,由此可以达到心理的平衡。
换言之,当你讨厌的人贬低你的时候,你还会在意吗?
如果是自己很在乎的人贬低自己,那才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
此外,当自己表现得自信之后,自己的行为就和以往对自己的认知相一致了(自己并不愚蠢),由此便能达到认知的协调。
勒温提出了场论,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内外需要以及所处的心理氛围所决定的。
行为是二者的函数,换言之,一个人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受到其内部需要、外部需要以及心理氛围(例如他人对自己的认同、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群体凝聚力、价值体系等)的共同影响。
一个人如果本身比较愚蠢,他就有追求聪慧的需求,同时他也希望他认同自己,希望自己成为群体中重要的一员,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着他的行为。
所以有些人明明自己很无知,根本不懂得相关的知识,却还要表现得很博学、很能干,就是因为受到了这几方面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愚蠢”一词已经不单单指一个人智商低,更多的是说一个人无知以及不懂反省。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开始于实践,从做中学是人类几十万年以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一个人无知不可怕,怕的是他不肯动手去做,不肯去钻研和学习。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概念、命题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其解释了事物“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包括人们通过活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解释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我们探索世界,也总结经验,通过现有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由此推动学科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无知的人是可悲的,他们生存更多地依靠感性经验,没有系统的理性知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受到更多的生存威胁。
在现代社会,很多无知的人并不愿意将自己表现得没有文化,他们伪装自己,将自己包装成博学多才的人,但这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不想自己越来越愚蠢,不断地学习并获取新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不懂反省也是愚蠢之人的重要特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每个小学生都懂的道理。观察我们的身边,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始终保持谦虚,将反省自己作为一个习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聪明的人自会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实现自我提升。
生活中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去找别人的错误,每次失败也不喜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或者其他外在的不可控因素,这样的人不懂反省,只会在愚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