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认知症状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专家共识」

文 / 玉娇大健康
2021-01-16 18:34

一、抑郁症认知症状的临床表现

认知症状在抑郁症的病程中持续存在,出现于抑郁症抑郁 发 作 前 驱 期 、急 性 发 作 期(发 生 率 76.9%~94.0%)及缓解期(发生率32.4%~44.0%),主要临床表现为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信息加工速度等方面的功能受损(见表1)。

二、抑郁症认知症状的评估

1. 认知症状的临床问诊

问诊评估是临床诊疗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认知症状,首先离不开医生耐心细致的问诊;使用问诊清单(见表2)可使信息采集合理、高效。同时,要注意询问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时间、下降程度以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以便确定进一步的认知评估或干预方案。

2. 评估:抑郁症认知症状主、客观评估结果之间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趋势,要全面评估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需同时进行主观和客观认知测量,或使用成套测验工具。

(1)常用主观评估工具见表3。其中,PDQ-D在国内抑郁症患者中完成了信效度检验。

(2)客观评估工具:临床上可用于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心理认知评估工具较多,常用神经心理认知评估工具见表4。

(3)成套测验工具

(4)其他评估工具

三、抑郁症认知症状的干预

1. 药物干预

(1)抗抑郁药:关于现有抗抑郁药对抑郁症认知症状改善效果的研究证据越来越多,涉及的药物包括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以及伏硫西汀等新上市的多模式抗抑郁药等。

(2)其他药物:对于部分病情较复杂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其他认知改善药物。可以加用精神兴奋剂(莫达非尼)、促红细胞生成素(EPO)、ω-3脂肪酸等经研究证实可能改善认知症状的药物。改善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也有助于间接改善认知功能,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或失眠症状,可加用抗焦虑药(丁螺环酮)或镇静催眠药。

2.非药物干预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中,有关认知行为治疗(CBT)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症状的证据较确切。Meta分析显示,联合使用CBT与药物治疗主要针对与情绪相关的认知症状,比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更有效。

物理治疗中,对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抑郁症认知症状的疗效较为肯定。

关于补充或替代治疗对抑郁症认知症状的改善目前还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

3.残留认知症状的干预

应予停用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或治疗,换用对认知症状改善作用较确切的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或者在抗抑郁药治疗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用增效剂,联合使用心理治疗、rTMS或有关替代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到病前状态。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关于抑郁症认知症状的评估及有效治疗仍然有很多挑战。

首先,需确定抑郁症患者认知症状的特异性。认知症状可见于多种精神障碍,要熟悉抑郁症认知症状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在疾病诊断中的权重,不断研究发现更精准的评估技术。其次,需明确抑郁症认知症状的发生机制,不断探寻哪些社会心理机制、大脑中枢环路及分子靶点参与抑郁症认知症状的发生,为开发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提供方向。

再次,提高抑郁症认知症状的治疗效果。现有抗抑郁药对抑郁症认知症状疗效的研究大多基于一些小样本研究或事后分析,而且抗抑郁药所致的一些不良反应也可能混淆其对认知症状的效应。未来需要将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整合到抑郁症认知症状的研究中,并严格设计,包含足够的样本量,验证和发现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最后,全面改善抑郁症认知症状的治疗结局。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精神科专业人员尚未重视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症状及其治疗,一些评价工具在临床上使用耗时,对评估环境有专门要求等,未来希望能增强对临床专业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大家对认知症状的认识,优化认知症状的评估技术,采取综合的干预方法,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症状结局,全面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预后。

参与共识撰写及讨论人员:方贻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晓白(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川(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司天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姚志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执笔人:王刚

总审:李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