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竟然给患者开「无效」药 | 请您评评理·协和八

文 / 景福大健康
2021-01-01 18:40

本期关键词

安慰剂治疗 & 患者自主性

案例呈现

本案例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刘女士,50岁,因 月经期不规律,同时伴有焦虑、心慌、经常出汗、失眠就诊于妇产科王医生的门诊,王医生诊断为 围绝经期综合征,即 更年期综合征,予以激素替代治疗,出汗、心慌等客观症状有了明显缓解。

但是刘女士依然十分焦虑,在王医生进一步和患者沟通中得知:由于 刘女士的母亲就是在她这个年纪因 子宫内膜癌过世,她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也非常担忧,以至于开始严重影响她的情绪和生活。

王医生推荐她到 心理医学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是刘女士果断拒绝,怕身边的人听闻后认为自己得「精神病」。多次劝说及开导无效后,王医生心生一计—— 给患者开具一种无害但也无法预防子宫内膜癌的保健药,并声称这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特效药」。刘女士服用后果然她的焦虑和失眠有所缓解,也因此对王医生信任有加,坚持数年随诊开药。

不过直到某一天,她突然从朋友口中得知自己所服药物只是保健药,并无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功效。 刘女士当晚再次失眠,第二天便将王医生告至医院,称医生骗她吃无效药,收取黑心钱,要求王医生偿还多年药费;而王医生则无比委屈,反驳道这属于安慰剂疗法。

请您评评理:你怎么看待安慰剂疗法?

医疗指征

【安慰剂效应(placebo)】

不同时代的学者对安慰剂效应的认知也不同,不过大体来讲,安慰剂效应就是指针对疾病具有非特异性的治疗效果,主要依靠精神心理作用起效。安慰剂疗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2点:

1)作为试验性研究的对照,消除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因为安慰剂效应造成的差别;

2)实际临床治疗。

不过既然安慰剂作为非特异性治疗而依然有效,就自然存在一项最重要、也最特殊的要求:需要使使用者相信该治疗有效——即使有时候需要「欺骗」患者。

实际上,从下表可以看出,不同人群看待同一治疗的角度或许是完全不同的

情景药物提供者患者研究员疼痛患者输注盐水安慰剂特异性治疗安慰剂怀疑病毒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指征治疗特异性治疗安慰剂偏方治疗儿童感冒(由不相信偏方的医生开具)*安慰剂特异性治疗安慰剂偏方治疗儿童感冒(由偏方所有者开具)*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安慰剂

*原文为顺势治疗,本处改编只为举例,并非真实情况,如有冒犯,小编表示十分抱歉。

对于安慰剂是否有效,科学界早已有诸多研究,虽然我们经常忽略心理因素,不过结果显示许多安慰剂,不论手术或是药物或是「咒语」,都是有实在疗效的:高血压、帕金森、重度抑郁症等研究中使用的糖片安慰剂,不仅使患者自主感受改善,同时对于客观指标也有明显的提升。

那么是否为了达到更好的安慰剂效应就一定需要欺骗呢?

——其实不然,最关键的在于患者本人对于治疗的正向预期。也就是说如果 患者真的想相信安慰剂有效,即使知道自己吃下的是安慰剂也会有效果。正如所谓的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它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只不过往往靠「善意的谎言」操作起来更加容易。

小编导读

——TED-ED 「The power of the placebo effect」by Emma Bryce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很宽泛的概念, 有些人理解就是可悲地去相信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人理解就是信仰的力量。究竟是如何起效,小编也不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 「安慰剂效应」绝对不等同于「无效」。

虽然我们经常把—— 要有信心战胜病魔——挂在嘴边,但真正相信靠心理调整来治疗疾病的或许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患者听到自己接受安慰治疗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就是黑心医生欺骗无知患者。

其实,安慰治疗对于某些情况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比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功能性疾病,像疑病、焦虑、疲劳、肠易激等。 不过真正给出安慰治疗的建议之前,甚至要更加谨慎地排查器质性疾病,以免延误病情。

安慰治疗本身就是没有所谓指征的,因此对医生本身是一个更大的考验。不过我想激怒刘女士的不仅在于质疑药物是否有效,更多的可能是源于王医生「欺骗」她的这种行为。

那么请机智的朋友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安慰治疗是否应该?这种为使患者获益而善意的「欺骗」是否又是合理的?

E. L. Trudeau(墓志铭)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参考文献

Perimenopause – A Real Woman’s Story

Klaus Linde et al, Placebo interventions, placebo effects andclinical practice, Phil. Trans. R. Soc. B, 2011, 366, 1905–1912

Wilhelm, M., Winkler, A., Rief, W., & Doering, B. K. (2016). Effect of placebo groups on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of beta-blocker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10(12), 917-929.

Benedetti, F., Colloca, L., Torre, E., Lanotte, M., Melcarne, A., Pesare, M., ... & Lopiano, L. (2004). Placebo-responsive Parkinson patients show decreased activity in single neurons of subthalamic nucleus. Nature Neuroscience, 7(6), 587-588.

Walsh, B. T., Seidman, S. N., Sysko, R., & Gould, M. S. (2002). Placebo Response in Studies of Major Depression: Variable,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JAMA, 287(14), 1840-1847.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源于网络

并请期待本周日-热议评述

案例:北京协和医学院 人文学院讲师 张迪

审核: 大长杆君 、金眐银台 、 曼陀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