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你不仅需要口罩,也需要知道,怎么避免恐慌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有些东西在我们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爆发了。而甚至爆发之后,我们也还没意识到。
昨天在家人群里出现一场可能你已经经历过的对话。年轻的一代在说"现在已经很严重了,大家都注意戴口罩",长辈则说"没事儿的,不用担心",年轻一代继续说"这不是没事儿,这是真的有事儿",长辈继续驳斥"别散布不好的言论"……
最终年轻的一代和长辈各自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谁也没能说服谁。
这场对话我倒没有参与。不过在它产生之前就已经在网上看到类似很多年轻一代在抱怨,"我爸妈就是不听,还说我瞎操心"、"我真是气的头疼"、"他们不是经历过非典么,怎么还这样"。
你看,年轻人的话语里满是担忧与无奈,而任凭他们再怎么苦口婆心,长辈们回的只是两个字:没事。
这是不是像极了当年父母劝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固执不肯听父母的样子呢?
我知道,可能很多朋友都觉得"长辈们太不重视这件事了",现在每天增长100多例确诊的速度,"怎么就一点也不上心呢"。
大概在这些朋友眼里,不断的用艾条和醋熏家里、出门口罩不离、看到水龙头就洗手,才是现在该有的正常表现,或者说,这样做才是对眼前状况的"最基本尊重"。那些"不怎么在意的长辈"哟,还真是让人头疼。
是的,我想在你的朋友圈肯定也看到了那篇跟"父母不肯戴口罩"相关的文章,以及"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句话。
所以你看,在一些朋友的眼里,这群已经经历过太多人生起伏、早早的把责任扛在肩膀上,并带领这个小家从竞争中突出重围的长辈,成为了异端。
这让我想起来了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先知》里的一些镜头,那时候凯奇给异地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他有事情要发生,要做一些事情保护自己。但得到的答案却是,"If it's my time,it's my time,"以及"我已经准备好去见见上帝了"。
你看,这是不是和上面的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不同态度有些类似呢?
当然,能做到这样坦然面对生死的人确实不多,这样的例子看起来是有些陷入幸存者偏差。但重要的不是例子本身,而是它至少告诉我们,出现问题、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有可能做到比较淡定的。
淡定,是的,这个时候相对于"病菌"、"预防"、"感染",淡定两个字要显得更为重要。
我的家是在一个小县城里,现在并没有出现任何"确诊"的消息。但是也已经开始出现口罩脱销的现象。我想很多地区应该也都出现类似的状况。
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已经有些恐慌了。
记得之前遇到过一位这样的家长。她的孩子考上了一所比较好的大学,这本来是挺好的事情,但是她却十分煎熬。每天吃不好睡不好,陷入对孩子独自出门的担忧中,一度决定辞了现在的工作,要去陪孩子。家里人,包括孩子在内都在给她做思想工作,但她还是担心。比如担心孩子会被欺负、担心孩子会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孩子会吃不习惯等等。
我想大多数朋友都能从她的担心中感受到她的焦虑。
没错,她的内心中装满了不确定的东西、装满了不安,所以才焦虑。这种焦虑严重的危及她的心理健康,让她非常难受。作为她来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只是陷入自己的想法、顺着自己的想法,觉得孩子外出后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作为孩子的父母,就理所应当的去陪伴孩子。
未来的想法带来现在的不确定,现在的不确定产生焦虑,焦虑作为压力又迫使她顺着想法去寻找一个解决办法。而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不确定变得确定,那最终的目的,或者说这么做的本质是为了消弭内心的焦虑。
但这时候,她没有意识到,相对于脑海里的想法、未来的不确定,自己更应该先去面对和应对自己内心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因为不确定性的持续增加,就又慢慢的变成了"我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就要毁了"的恐慌。
没错,很多朋友大批量的购置口罩,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心安。
当然,这一部分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没有生存焦虑在影响我们,用担忧、害怕促使我们去做一些利于生命存续的事情,那可能我们的历史不会持续这么久。
所以,眼前有一些担忧、害怕,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这里就又出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内心的担忧与害怕呢?
一些朋友是用大量购置口罩和干粮、一些朋友时刻关注着最新消息、一些朋友迫切的想要身边认识的所有人都做好防范措施。
这听起来也没有错吧?
但是换个角度来想,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
1、 口罩脱销,带来了类似"问题很严重"的表现,让这些朋友内心的担忧加重,进而再次采购、再次脱销、再次加重,陷入死循环;
2、 任何一些风吹草动就撩拨着关注者的心弦,他们的心情就好像是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起一会儿伏的;
3、 身边的人,总有一些不愿意这么"听话",所以他们的目的也实现不了,而实现不了又会反过来增加内心的压力,就如同那些觉得长辈"太不尊重现实"的年轻一代一样。
本来焦虑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不确定",而我们选择的解决内心焦虑的方式,看起来十分稳妥,但却带来更多的"不确定"。这时候内心的焦虑就会进一步扩大,然后变成恐慌。
长辈们不在意?
这是2020年来我听到的最好笑的一句话。他们并不是不在意,也不是不尊重"现实",而是不像一些朋友一样,容易反应过激。
在今天,家父也去买了口罩、艾条,还有人民日报推荐的几位中药。这会儿我的周围萦绕着艾条的味道,我一去厨房倒水,他就问我要不要喝点中药熬的凉茶。
且不说自己的健康,这种影响家人的事情,有几个人会不在意呢?
只是已经经历过人生风雨、大起大落、恶劣竞争的他们,内心里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尺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情、知道反应过激没用、知道尽人事听天命。
但对于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他们第一次面对全国性的事件、第一次感觉危险就在身边、第一次感受到威胁,于是尚未经历人生种种打磨的内心,在面对这些的时候确实略显羸弱与敏感了。而基于这种羸弱与敏感,我们便觉得一些“正常的淡定”,真是让我好头疼。
于是你发现,一边是平时丧到不行的年轻人突然变性了一样,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一边是经常转发养生信息,却突然把"没事"挂嘴边的长辈。
他们之间的不同,以及他们自己前后的不同,是很多年人生历练的差距所带来的。
我还记得曾经非典的时候,我的父母也十分焦急,经常一天在家用醋熏好几遍。而现在的他们要比上次淡定很多。他们知道该做些什么、知道需要一些重视,却又不像一些年轻的朋友一样,因为第一次面对而过分重视。
是的,面对这样的事件,说没有一点惶恐、担忧、害怕是不现实的。于是,在我们碍于事件影响出现一些正常的焦虑与不安时,我们就与恐慌一线之隔了。
而这时候阻挡我们由正常担忧向恐慌发展的,除了"权威发声"、"信息透明"、"做好能做的事"外,就只剩这些年我们打磨出来的内心。
可面眼前我们能直接控制的,大概只有“做好能做的事”这一点了。
都说遇到真正的考验时,才能看出来一个人究竟怎么样,而现在考验来了,我们的表现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
考验终究是会过去的,就像17年前一样。而这场必然过去的考验,除了带来回忆,还应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就比如,无论基于什么原因,现在的你有一些过量的行为、过分的关注、过多的担心,那可能说明现在的你有一些恐慌。
确实,考验过去后恐慌也会消退,我们也会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但这不代表带来恐慌的基础就消失了。在未来合适的时候,它们还会出现影响我们,甚至带来一些影响我们身心、生活质量的问题。
就像这两天陆陆续续的有一些曾经接触过的朋友,找我探讨现在的状况。而促使他们与我联系的原因,便是内心里的一些因素与新闻结合后又产生了许多的不安。
所以眼前的考验,并不是单纯的针对我们的免疫力,同时也针对我们的内心。
那么,如果你已经有一些恐慌了,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
1、梳理一下自己现在采取的应对方式中,有哪些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感",减少或者不再采取给自己带来"不确定感"的应对方式(如中间提到的三样);
2、确定代表的是能做到。为了增加确定感,就需要我们去多做能做到的事情、接受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所带来的结果。如照顾好自己,这是能做到,要去做、让家人戴口罩,这不是我们能立刻做到的,所以要去接受协商无果这个结果;
3、灵活自己的思维。比如买脱销的口罩,这暂时也做不到,所以不要因为没买到而难受,与人保持距离、不去人多的地方,依旧可以避免粘上飞沫;
4、保持乐观,不要过分强调"问题严重"。行为上重视,心态上轻视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我看到朋友圈发了一些与本次考验相关的趣图,也看到一些朋友因为觉得发图人不够尊重现实,而和发图人打起了口水仗。苦既然已经是现实,那相对于强调"严重",学着苦中作乐,可能要更好一些。与此同时呢,这里的重视与轻视也包含了,我认为我需要做的预防措施,我都会去做,但是我的内心并不慌张,坚信这场考验会过去。
长辈不慌的原因,在另外一个层面也包括了他们平时已经做了不少事情,所以内心里有一种自信;但对于一些平时很丧,很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之所以重视,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没有做好该做事情的我,有很大可能逃不过去",所以"我必须得重视",而且"我不仅要自己重视,还要周围人一起重视"。说白了就是,明天要考试了,我突然意识到之前都没怎么学习,于是连夜开始看书。
而这也再一次凸显了刚刚提到的第二点"多做能做到的事情"它的重要性(不仅指眼前,也指平时)。那么,它又带来了一个更重要的方向:
虽然我们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限制内能做到的,一定要投入去做、暂时做不到,但需要做的事情,要不带目标和期待的尝试去做。
我知道,你的内心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不安的。但如果换个角度来说,已经有很多为众人抱薪的人在做好他们能做、但其他人做不了的事情,那其他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便是对抱薪者最大的分担与支持。
而完成一项工作本来也就需要这样的协作。不是么?
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