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现代病”

文 / 健康就这么简单哟
2020-12-22 09:21

这几年,人们普遍有个感受:怎么忽然间,冒出那么多抑郁症了?

据统计,全球已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有100万人因此死亡,其中1/4在中国。

有人说,抑郁症是年轻一代人矫情,以前哪有这种病。

其实,“时髦”的抑郁症古已有之。

那时候,都叫“神经衰弱”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抑郁症患者的诊断单上,不会写着“抑郁症”,而是“神经衰弱”。

一项调查显示,1980年,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接收了361名患者,其中7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都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美国人发明的病名,上世纪30年代中国引进后,被频繁使用。毛泽东就曾说过自己,偶尔有点神经衰弱。

但神经衰弱太笼统,凡有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都可以往里装,非常不利于诊断和治疗。

1980年,哈佛医学院和人类学系教授凯博文在中国推广“抑郁症”,“神经衰弱”一词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不是抑郁症,屈原不会死

说到底,“神经衰弱”“抑郁症”,都是舶来品,中国古人也抑郁,叫法不同而已。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之为“脏躁”“百合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跟现代的更年期抑郁症相似。

到了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中首次出现“郁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忧郁”病的描述,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抑郁症诊断标准了。

中南大学教授萧晓阳曾专门研究楚歌,他推测,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可能就患有抑郁症,《悲回风》中“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等诗句,都符合抑郁症的心理特征。

屈原一身才华和抱负,却得不到楚王重用,被谗言所伤,一直被流放。心中郁闷,他只能通过写诗排解,在写《离骚》时,已病得不轻。

可以说,若不是抑郁症,就不会有这些流芳百世的篇章。但若没有诗歌,屈原也活不到62岁。

从“谈抑色变”,到“人均抑郁”

在古人看来,得了抑郁症,未必是件坏事,某种程度上,那代表文人气质、艺术姿态。

在近代,抑郁症患者会遭受白眼,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摆脱偏见。

然而,当患抑郁症不再受歧视,“伪抑郁症”却成了一些人的生存手段。

“凌晨12点到了,该抑郁了。”——这是前段时间爆火的“网抑云”梗,指的是,“网易云”音乐APP的评论区中,有人假装抑郁,以骗取他人的点赞。

无独有偶,一些名人面对负面新闻时,也喜欢利用抑郁症来博取同情,为自己开脱。

谎言一旦被拆穿,会杀死善意,加深人们对抑郁症的偏见,让那些真正的抑郁症患者被忽视、被误解,更加绝望。

请不要玩坏抑郁症。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