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抑郁症AB面:患者已超9000万 诊疗率不到30%

文 / 健康始于足下1
2020-12-20 00:21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朱洁琰)讯,近日,曾在《今晚80后脱口秀》担任主持人的王自健,在一档节目上自曝曾患严重抑郁症。脱口秀演员出身的人怎么会得抑郁症?该事件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实,抑郁症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个高频词。这个人群到底有多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有近3.5亿名抑郁症患者。其中,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9000万。

但这只是抑郁症的A面,B面是我国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仅有20%-30%。

初期:否认患病、抗拒就医

为了更加清楚抑郁症患者的诊疗状况,《科创板日报》记者辗转联系了多位患者,了解他们的就诊历程。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最初察觉到自己可能有抑郁倾向的时候,最容易见到的心理现象是:否认、抗拒。即否认自己有抑郁症,抗拒就医。

“因为手心出汗,每天会湿透六七张纸巾。睡眠也很不好,两点睡,四点醒。”曾患抑郁症两年多,目前已通过治疗病愈的小天这样描述最初感知到自己可能抑郁时的症状。

即便如此,小天当时也并没有选择去医院,“我最初是抗拒就医的,因为不觉得自己是生病了,觉得自己能克服。”

上周刚刚在医院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的小山,也同样有过抗拒就医的时期。“自我感觉没那么严重,因为本身就是个很悲观对生活提不起兴趣的人,我觉得这是阶段性低落,是可以慢慢调节的。”

最后去医院,都是因为他们感觉“实在受不了了”。

为什么不愿意就医?或许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公众的误解。另一名抑郁症患者小水告诉记者,他最初并没有抗拒过就医,因为觉得公开病情有利于治疗。“可是当周围的人知道我得了这个病,就仿佛关心精神病人一样关心我,这种感觉很难受。”

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近期就在腾讯医学ME大会上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让我国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仅有20%-30%。

对此,陆林强调,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是抑郁症康复最重要的一项前提。

治疗:担心副作用、容易反复、擅自停药

而到了治疗阶段,仅以记者的采访来看,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

首先愿意去就诊,也不等于就愿意接受治疗。小山的医生认为她需要药物治疗,但她到现在还没有吃过药,“医生给我开了奥思平,听说这个药吃完会头晕、出冷汗等等,前期我先不想吃。”

这也并不是个体现象,记者在豆瓣、知乎等社交网站上浏览抑郁症相关帖子时发现,担心副作用的问题被屡次提及。“第一天,药没吃。看到好多人说副作用多,还是下不了决心”;“很多人说吃药没有用,副作用大,不想吃”;“有吃XXX的病友吗?谈谈副作用”……

另外,吃了药情况也很容易反复。“我吃药5个多月了,体重增加了12斤,但总体确实感觉比吃药前好多了,我以为一切都好起来了。”小水告诉记者,但他最近几周又明显感觉到状态在下降了,睡眠也回到了吃药前的状态,凌晨2、3点就会醒过来。

还有一种情况是,感觉好转了,患者就擅自停药,这个也是小天的真实经历。“抑郁症的药物,真的感觉药到病除。吃完20分钟内,心情就变好了,焦虑感也消失了。”小天说,“就感觉我是不是真的好了,然后就自己停药,之后的几天就处于崩溃的状态了……”

小天还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许多患者都有过自己停药,然后发生严重反应的事情。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的事情还有,许多精神类药物都有成瘾性,所以大概半年内就会换一种药。“吃过奥氮平、乐友、来士普、欣百达等等,太多了记不起来了,给你看的这列里好像就一两种没吃过吧。”

图|治疗抑郁症常用药物,来源:患者提供

抑郁症受关注 市场仍有待开拓

积极的一面是,抑郁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卫健委于今年9月印发列首个抑郁症防治工作方案。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一个重要举措是要把抑郁症筛查的范围扩大。比如在孕检和产后访视中要评估孕产妇的抑郁风险,高中和大学也要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的体检内容。

《方案》发布后,9月12日,由央视网设置的话题#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的第一位。

即使具体到医药市场来看,公开资料显示,国内精神障碍用药市场也在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24.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51.3亿元,6年中整体市场增长2.1倍,复合增长率为13%。其中,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的销售额占据整个精神障碍领域的7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

其实,抑郁症市场的需求是很大的,只是由于目前认知的不到位以及资源的缺失,这个市场还尚未得到有效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