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反复发作在于其失调的认知没得到纠正

文 / 健康问答。
2020-12-09 09:57

在心理卫生的工作中,看到一种趋势,许多同行,都是久病成医,因为自己的经历,总结了经验,于是形成什么药物派,非药物派,医疗派,非医疗派。甚至还遇到有人质问我:你得过抑郁症吗?你没得过抑郁症,你怎么可能了解抑郁症的痛苦,抑郁症就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不是因为懒,不是病人主观上的问题。

我始终觉得有那么一些不对劲。尤其是有一些青少年,明明就是生活习惯上的问题,认知上的问题,长期不良的认知角度与错误的生活方式,用脑方式,情绪表达方式,造成了生理上的敏感与波动,当然这与整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关注焦点有些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一些高知家庭,父母是很难承认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家庭环境有什么问题的,于是更加趋向于以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来解释自己家庭遇到的困境。

我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这本著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轻易的给处在青春期波动的孩子贴上抑郁症或什么躁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标签。

因为在我这里做治疗的大部分来访者,只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基本上都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也开始趋向于正常的生活。而我做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帮他们撕掉抑郁症的标签,彻底地重新认识自己的情绪与躯体化症状(失眠,紧张,焦虑,无意义感)。

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趋向于认同自己是一个病人?甚至整个主流医学都在为一些无法言说的情绪波动冠以一个心理疾病的名称。

美国国家院士、知名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强调:人们常常被自己大脑欺骗,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换句话说就是:认知失调是包括抑郁症在内的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