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水烫猫,掏肠子、用火烧,他们因何如此残忍?

文 / 汐炜医生
2020-10-29 09:46

10月9日晚,山西太原一男子在街边用开水烫一只猫,被人劝解后辩称“猫偷吃了他的香肠 ”。随后母猫被好心人送往动物医院,当时确定腹中小猫已全部死亡,母猫在经抢救后仍然没能脱险,最终死亡。类似的事件,今年4月初在山东发生,山东理工大学一名大四学生范某虐待流浪猫80只,采用剥皮、掏肠、火烧、电击等方式,手段极其残忍。

通过这两起事件,广大网友深度挖掘得知:其实在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更多小动物受到虐待,凶手们甚至还在私下建立了“虐待群”,大家绞尽脑汁的“玩花样”,去折磨小动物。这两起事件引起全网讨论,当事人遭到了网友们口诛笔伐,大家纷纷呼吁应该将“凶手”给予法律制裁。同时,有网友将这类人称作“变态狂”,那么,他们到底是“图一时之快”还是真的存在心理问题?我认为是后者。对此,无外乎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是否会是临时起意?也就是随机暴力?单纯就今天探讨的两起事件来说,我认为临时起意的可能性不大,想想看,准备猫笼、建立微信群,探讨“虐猫方案”,80只,假设把猫换成人,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凶手”是有预谋的,是存在明确的作案动机的。

第二,当事人是否可能患有某种重性的精神疾病?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精神分裂症”,毕竟这些人群的行为明显怪异,且情感上几乎淡漠、没有同情心。这种可能倒是有,但我认为很小。我们对于精神病人的了解,他们在做很多事情时,其实是“没有明确目的”的,也就是说,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那件事,而且,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中,也很少能够体会到愉悦或悲伤。但是,对于这两起案件,我们发现:肇事者在虐待动物的过程中是“兴奋”的,而且发出了笑声,这就说明,这件事能够让其产生“快感”。

第三种情况:是否真如当事人所说,是因为猫犯了错误偷吃吃香肠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事人的一种“惩罚手段”。我认为,惩罚的比例有,但微乎其微,更多还是,当事人的一种发泄手段,并由此会产生“欣快感”。原因很简单,假设这是一只野猫,那么当发现它偷吃香肠后,下次不放在那里就是了,如果单纯为了惩罚,即使要至猫于死地,可以采取下毒这样简单的方式,而当事人的做法,显而易见是“人比猫更主动”,而且从手段上,这几乎是奔着“折磨致死”的目的去的,而且享受折磨的过程。

第四种情况,这也是我认为可能性最大的。现实中,大多这样的人都有一定的人格问题,我们称之为人格障碍。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性格上偏离正常轨道,有着特殊的“怪癖”。人格障碍通常童年时便初露端倪,比如说谎、偷窃、打架斗殴,但这些表现往往不足以引起家长重视,直到青春期,个体表现出酗酒、逃学、经常违法乱纪,甚至冷漠、暴躁、以及高度的攻击性,家长才开始为此担忧。

人格障碍大多存在以下特点:

1, 心理上,他们多偏执、容易曲解他人好意,甚至怀疑他人会对自己不利;喜欢找借口,将任何困难、错误都归咎于他人或命运,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当然,也不会去改正;

2,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由于心理上的认知偏差,导致他们没有长久的朋友;

3, 行为上,经常出现伤人、危害社会的后果,但自己却若无其事,不会为此感到不安。下面是我截取的山东虐猫微博留言,可以证实这些人大多并无悔改之心。

造成人格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一, 遗传:同大多数精神科疾病一样,人格障碍也存在很大的遗传倾向,有学者追踪研究调查这样的一些家庭:将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从小寄养给他人,但最终发现,这些儿童长大后依然能够暴露出较高的患病率。

二, 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与不合理教养方式:这其中又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 从小缺乏父母在生活上和感情上的照顾、或者受到他人歧视、家庭破裂等,都会对孩子最终的人格形成起到不良影响,导致他们长大后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一部分人宁愿自己养一些小动物来陪伴自己,但久而久之,他们开始愤怒,认为是“社会抛弃了自己”,于是产生了一些报复心理,但是,这些人的胆子其实很小,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具备与所有人为敌的实力,于是,便将所有怨恨发泄到了小动物身上。

2, 从小家长过于溺爱,这又容易造成两种结果:第一种情况:孩子想要做什么,家长有求必应,即使是错的,也不会阻止。这就容易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是理所当然的”,最终导致孩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一旦被拒绝,就会认为遭到了反叛,从而产生报复心理,对于报复的方式则不限于可能是残忍的和嗜血的。第二种情况:家长的极力保护造成孩子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性格,由于这种情况与今天探讨的话题关系不大,所以不做重点讨论。

3, 父母的过多干涉,什么都要替孩子做主,将孩子的生活、学习、交什么样的朋友都用条条框框圈起来,这就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三, 社会文化因素:动物也好,人也好,天生都有着模仿学习的能力,而TA们最容易模仿的参照物便是身边的同类。一些孩子,尤其步入青春期的男生,很容易出现“打群架”的行为,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男孩子自我心中的“英雄情结”,另一方面则可能为了吸引女同学的注意。比如:某男生打架后得到了心仪女生的关心,那么,女孩子的这种关心就很可能促使该男生打架次数的增加,心理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之“强化”。同理,对于虐待小动物,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十分的残忍,但不排除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也是当事人吸引异性关注的一种方式。

说了这么多,说说这些人的结局吧。可以说,他们是危险的,首先,他们有着高度的攻击性,今天攻击的是小动物,说不定哪天,受到外界的一些刺激,攻击的就是成人或者儿童。其次,除了攻击,这些人还容易参与其他极端的活动,比如吸毒、强奸、抢劫,可以说不计后果。最后,也是他们不幸的一点,没有特效药可治,唯一可以采取的就是各种的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方法,而且,还要看当事人是否愿意配合治疗。略感欣慰的是,这些人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尤其中年以后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江开达《精神病学高级教程》

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

朱明霞 范秀花《人格障碍的犯罪特征》 2003

陈瑞丰 《不当家教方式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