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4个方法,让“心伤”患者得到救赎

文 / 子龙说健康
2020-10-21 20:44

作者: 冯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小周今年28岁,是一名证券公司职员。以前,他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喜欢交朋友,常和朋友一起吃饭、唱歌,参加各种派对。

半年前,因为工作压力较大、恋爱失败等一系列原因,小周得了抑郁症。现在,他还在吃抗抑郁药,但没告诉任何人自己得病这件事,生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

现在,朋友们还是经常约小周一起参加各种聚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正常人”,小周总是尽量参加。

但是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当别人在唱歌、聊天时,他在一边发呆,勉强应付几句,也感到很累。

逢年过节免不了要和亲戚好友一起吃饭、聚会,大家对小周问东问西,小周表面上热情回应他们,其实内心感到很烦躁,只想快点逃离这些环境。

小周很苦恼,也很失落,感觉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在临床医生的介绍下,小周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心理治疗师评估小周的情况后,认为认知治疗比较适合他。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治疗第一阶段:识别自动想法

治疗师通过提问、指导想象、角色扮演等方法,教会小周识别苦恼、失落、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出现前的特殊想法。

例如,小周认为“如果拒绝朋友邀请,我就是个不热情、不合群的人” “聚会时表现糟糕透顶,对不起朋友” “我一无是处,是个没用的人” “大家一定会看不起我,笑话我”。

显然,这些想法是偏消极的,而且并无事实依据。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客观现实是怎样的。

治疗第二阶段:识别认知错误

治疗师要求小周归纳出,上述自动想法的一般规律,找出共性。

我们大部分的思维过程是一闪而过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思考。为此,我们必须学习察觉消极思维的出现。

一个好的方法就是,随身准备着笔和本子。虽然抑郁时,好像头顶上有一片黑云,但实际在一天内,情绪是不断有改变的。

每当感到情绪低落一点时,便要向自己提出这个重要的问题: “这时,我脑海里有什么想法出现呢?”然后把自动出现的消极想法记下来,带给你的心理治疗师。

随后,治疗师运用一系列“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让小周意识到上述自动想法存在的逻辑错误。所谓的“苏格拉底式”提问,就是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和陈述,使对方的回答前后出现矛盾,这时再加以反驳,揭穿对方说法或想法中的荒谬之处。

通过这些方法,有助于小周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治疗第三阶段:矫正不良认知,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治疗师让小周在出现不良认知时,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列出两种想法的优缺点、支持或反对这些想法的证据,练习“步步紧逼”技术,来对抗不良信念等。

所谓“步步紧逼”技术,就是通过一连串一步步紧逼的问题,来促使当事人对不良认知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平时,你也可以学着辨别自己的客观和现实的想法,经常提醒自己:对于这个消极想法,并没有足够的依据。例如,“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取消午餐约会,如果找原因的话,可能有太多的可能”。

而消极的想法通常都是极端的:“我永远都会孤单,没人喜欢我”。事实上,即使你现在是孤单,但是否就代表你永远都会孤单呢?这种想法有什么后果?对于这个情况,另一种想法能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治疗第四阶段:真实性检验

治疗师让小周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训练自己的正性认知思维,并鼓励他将新的认知模式运用到真实的社交情境中。

例如,在他实在不想参加某个聚会的时候,不要再去想,“如果拒绝朋友邀请,我就是个不合群的人”,而是去想,“我今天确实不想参加聚会,不可以勉强自己,拒绝朋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我和他解释清楚就好,没人会认为我不合群”。

可尝试用下面的“思维监察表”来记录自己的消极思维,以及客观和现实的想法,然后进行对比。

通过1个疗程的认知治疗,小周已经能够从容面对聚会等社交场合。聚会对于他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共同作者: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董玲玲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