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抑郁症患者伤人吗?或许最该恐惧的不是你……

文 / 医学界
2020-10-17 00:31

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了他的眼睛,然后再拿不回来一样。但与其说是快乐,说得更准确一点是热情。我失去了吃东西的热情,我失去了与人交际的热情,以至于到最后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

以上这段话,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在其婚礼上所描述的,与重度抑郁症共生的时光。
抑郁症,沉重的三个字。它,不是朋友圈里自我调侃的那句“好累啊,感觉快要抑郁了……”,也不是有些人不明原因,不断灌输的“可怕”。或许,它更像“野草”一样,你阻止不了它的生长,但你不能否认它的普遍存在;你看到其在“不合适”的地方蔓延,但不能肆意地烧毁这一整片草原。昨日,一条“春秋航空回应抑郁症患者登机”的话题迅速窜到热搜前几名。起因是一名网友称其女友患有抑郁症,因服用药物出现手抖而被拒登机,后女友因情绪激动引起抑郁症发作。春秋航空回应称,该乘客病情不明,出于对所有旅客飞行安全的考虑,谨慎做出此决定。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认为不合理,是歧视;有人认为既然是抑郁症,谨慎对待没有错,毕竟患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可能带来其它的安全风险。来自:微博热搜(澎湃新闻发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9条:”看到填写单那栏‘近期情绪状况’时,我还挺高兴的,感觉大家好像意识到抑郁症是个普遍问题了,以为是在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帮助,然而当拿着填写结果,但最后一步确定是做什么项目时,我被拒绝了。最令人难过的是,当我问医生原因时,他全程眼神躲躲闪闪,以‘身体状况’为措辞,绝口不提‘精神问题’等字眼,但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说‘因为你精神有问题’。“一位曾经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在回忆自己的就诊经历时这样说道。

(以上文字整理自该公众号)

这样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他们也是病情不明吗?不,他们试图讲清病情,并承诺出具证明其病情稳定的相关病历单,甚至是保证如果有任何问题,结果自负,但是一再地被拒绝。他们始终想不明白,有些事情明明与抑郁症无关,为什么自己要被区别对待?或许你会说:“抑郁症可能会伤人呀!区别对待不是正常操作吗?”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一项对抑郁症患者两种攻击类型倾向的占比研究的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多会表现在自己身上,转向他人的攻击性较少(13.2%),主要分为三种常见情况:对暴力的认同,主要源于童年的不良经历由于童年受过某些暴力行为,他们会将此暴力行为投射于他人或自己,这种攻击行为实质上是他们对内在抑郁的一种自我保护。患有重度抑郁症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伤害自己,或者是伤害他人。轻度抑郁症患者,往往外表无异常,甚至有时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假象;而重型抑郁症的特点是深度忧伤、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以及无法享受任何事情,总有自杀的观念或举动。当患者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并伴有精神病症状时,在受到某些刺激下,他们才有较大可能伤害他人。双向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通常有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他们时而情绪高涨,时而低落抑郁。当严重的躁狂发作时,患者由于较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思想,可能在外界刺激下伤害他人。但是,对于单纯的抑郁症,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很难再转化为焦虑、躁狂症,多数患者对身边的人、事物没有太多的情感需求,且不会通过躁狂来宣泄自己。总而言之,单纯的抑郁症更多地表现为“自伤自责”,很少对他人造成影响(伤害)。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辨别轻度抑郁症与重度抑郁症、伴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症等疾病的基本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区别对待,或许不仅能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所以,你在害怕什么?抑郁症本身不可怕,当抑郁症患者经治疗后,其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退避、自责会减少,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及解决问题会增加,攻击行为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对于治疗抑郁症的医生来说,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抑郁症患者。
  • 或许是饱受失眠折磨,自我价值感很低,表现却很“乐观”的人;
  • 或许是深陷痛苦深渊,忍受着谩骂、诋毁的人;
  • 又或许是治愈患者但却亲身感受死亡就在身边,最终崩溃的人……
而医生们知道,应平静地理解,冷静地帮助他们接受和消化不良情绪,“不害怕”则是治愈的第一步。抑郁症患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许,陌生人简单的一个微笑和鼓励,足以让他们瞬间感受到被爱,而不是像怕得传染病一样地恐惧他们。试想,为什么一个人明明生病了,但依旧强忍不适,尽量让亲人看不出异常,假装很“快乐”,不愿意主动求助呢?或许是之前的一次歧视与差别对待,又或许是明明求助了却被拒绝了,所以他们越来越小心翼翼,退回到安全地带。其实,一直以来,他们不是自己选择隐藏,而是根本无从选择。但社会上的其他人呢?答案是,大多数人可以选择,例如,选择在抑郁症群体和非抑郁症群体间建立桥梁,互不干涉,但却互相尊重。资料来源: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雍那,杜莲,胡华等: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的关系,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63.Tarquis N . [Neurobiological hypothesis relating to connections between psychopathy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J]. L Encéphale, 2006, 32(3 Pt 1):377-384.4.刘海平. 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的关系[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47(004):279-280.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