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日:请勿对号入座,有一种精神疾患,表现却是全身病痛

文 / 健康成长家
2020-10-10 13:20

世界精神卫生日:请勿对号入座,有一种精神疾患,表现却是全身病痛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李青

明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说一说“潜伏”在内科疾病人群中的心理疾病患者。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经常感觉胸闷气短,消化不良,哪都不舒服,全身都是病,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问题;遍寻名医,也难以确诊是什么病。

还有的人,吃了许多年药,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反正不吃药就难受,吃上就舒服些。

更有个别人,突然难受发作,喘不上气,频死的感觉,多次打120去医院急诊,就是查不出问题。

这些情况可能不是身体病了,而是心理(精神)出现了问题。

一位60多岁的女士,自述“心脏病”好几年了,经常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心慌气短,出虚汗,头晕脑胀。总之,“心脏病”一发作全身哪都不舒服,曾经去许多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大问题。高血压病史3年,平时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大多数情况控制的还可以,130/80mmHg上下。但“心脏病”发作时血压忽高忽低,波动非常大,而且血压越量越高。

这不,前两天又发作了,血压最高达190/100mmHg,口服2片心痛定,几分钟降不下来,又口服2片,过了几分钟还是降不下来,还口服2片。半个小时内共口服8片心痛定、10粒速效救心丸和8粒复方丹参片,血压才勉强降到150mmHg。

普通高血压患者口服2片心痛定,血压都可能降的很低;如果短时间内口服8片心痛定,可能会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如果不是她儿子亲口证实,我们都不相信她说的是真的。

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她视网膜动脉硬化,双侧颈动脉硬化,但都不严重,没有肾动脉硬化,脑CT也未见异常。冠脉CTA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很轻,不需要支架治疗。从这些检查结果分析,她不应该有那么严重的心脏症状。

根据她的血压情况,忽高忽低,发作时心慌气短,紧张出虚汗等,我们曾经怀疑她可能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但经过详细检查,排除了这个疾病。

通过观察发现,她的主诉症状特别多,哪都不舒服,似乎全身没有一个好地方,但检查并没有发现相应的问题。而且她严重失眠,家人也说她太操心,总担心家人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

我们怀疑她可能心理有问题,等身体检查做完后,我们给她做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53分(>29分为严重焦虑);抑郁自评表,评分为75分(>53分可诊断为有抑郁倾向,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

果不其然,她患的是带抑郁情绪的焦虑症,她的那些不舒服,大多是焦虑症的表现,而忽高忽低的血压,也是焦虑发作的症状。

降压药我们给她重点使用第三代β受体阻断剂阿尔马尔,同时合用最新的抗焦虑药坦度螺酮(希德)和抗抑郁药黛力新治疗。用药第二天,睡眠即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血压也稳定,比口服许多片心痛定的效果还好。

还有一个70岁的老人,半月前就出现尿频、发烧,儿子就让她找了老中医服汤药治疗。治疗一周不但不见好,反而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老人实在喝不下汤药了,要求住院,儿子说中药得慢慢治疗,不能着急。又过了一周,老人几乎滴水不进,全是无力,感觉活不了了,央求儿子才被送到医院。

来院后查体温38.1℃,血压110/60mmHg,血白细胞非常高,尿白细胞满视野,反映感染指标的C反应蛋白107mg/L(正常<8mg/L),而且出现了代谢性酸中毒。诊断为严重的尿路感染,感染性中毒。

病情稳定后,我问她儿子,怎么耽误这么长时间才来住院?她儿子一再说耽误了、耽误了,感觉很愧疚,从言谈举止及对老人的态度,并不像不孝顺的孩子。

后来,经过详细询问,才了解一些情况。

老人的老伴前几年去世,从老伴去世后,她就开始“病了”。据她儿子说,从早晨一睁眼开始,她就全身不舒服,哪哪都难受,头晕、脑胀,心慌、气短,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喘不上气;没有食欲,不想吃饭,全身没劲,感觉活不了了。

儿子以为她得了重病,于是带她到医院检查,可全身查了个遍,也没有发现大问题。儿子以为就近的医院水平差一些,于是又带她到天津市的大医院检查,仍然没有发现大问题。一年内天津的几家大医院几乎看遍了,家里的检查报告一厚摞,病历本好多本,不但没有查出什么病,症状好像越来越重。

儿子无奈,就给她找了个中医治疗,用了几副药,感觉见好。于是,一有不舒服,就让她看那个中医,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

这一次尿路感染,但她儿子以为还是原来的情况,所以没有在意,结果真病了,反而被耽误。

狼来了!狼来了!结果,狼真的来了,别人却不在乎了。

这位老人身体那么多不舒服,也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她们患有同一个疾病,那就是焦虑症。

可能许多人不理解,心理疾病不是都表现心理症状吗,怎么却表现身体不舒服呢?

焦虑症,也叫焦虑性神经症,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同时伴有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可分为急性焦虑(惊恐发作)和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焦虑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比如无缘无故的紧张、担心、害怕,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早醒、中段失眠、睡眠浅和睡眠感觉缺失(自我感觉一夜未睡)。

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主诉的却不是精神症状,而是躯体症状,身体各种不舒服,或者说,患者用躯体症状表达的心理焦虑。

常见的躯体症状有:

1、神经系统症状:头昏,头痛,头胀等;

2、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慌、气短,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焦虑症高血压的特点是平时血压正常,某种情况下血压突然升高,血压非常高,而且越量越高,常常因此看急诊,普通的降压药降不下来;

3、呼吸系统症状:胸闷、气促、感觉上不来气;

4、消化系统症状:腹胀,腹痛,腹泻,自觉消化不良:“吃了东西下不去”;

5、泌尿系统症状:持续的尿频,尿急,反复检查并没有尿路感染等尿道异常;

6、皮肤感觉系统症状:皮肤发麻,发木,瘙痒感等;

7、慢性疼痛:肩部、颈部、背部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一些患者被诊断为“颈椎病”。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焦虑症——急性焦虑,医学上称惊恐发作,就是经常打120,却检查不出问题的那种“急症”。

惊恐发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与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在某种情况下,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自觉活不了了,极度的濒死感。同时伴有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时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看急诊。

但是,到医院后做各种检查也没有发现大问题。病人的主诉症状非常严重,但做各种检查没有客观证据。

急诊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而焦虑性高血压有如下特点:

1、血压受情绪影响,“白大衣血压”现象明显,见到医生,血压明显升高。

2、血压越量越高,无论是自己测量还是医生测量,只要知道血压高,便紧张的越量越高。

3、血压忽高忽低,波动很大。发作时往往伴有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等表现,和嗜铬细胞瘤——一种肾上腺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非常相似,有时候被误诊,需要详细的检查、鉴别。

4、地平类、沙坦类、普利类、利尿剂等降压药降压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发作时,这些降压药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就像我介绍的患者,对普通高血压而言已经中毒剂量的硝苯地平,对她却丝毫没有作用。但是,β受体阻断剂却有奇效。

焦虑症本来是精神疾病,但因为大多数人表现为躯体症状,所以患者往往不去精神科(心理科)就诊,而辗转于各个医院,心内科是重灾区,其他内科专业也经常遇到。

这些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是正常的,因此往往做不出明确诊断,给人以“装病”的感觉。但他们的确不是故意的“装病”,他们真的认为自己的病很重,而且很痛苦。

患者看遍各个医院的各个医生,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对显示为正常的检查结果不相信而重复去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患者对自己的每一个症状重复的询问医生,医生做出解释了一会又不放心的去询问,一些医生可能因此不耐烦,个别医生也被这些患者“折磨”成“焦虑症”。

有人说,现在全民焦虑,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并不是空穴来风。

2019年4月18日,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高峰论坛发布了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达4.98%,抑郁症排名第二,患病率为4.06%,仅次于焦虑障碍。

也就是说,焦虑症是我国成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比抑郁症还常见。

我粗略的查了一下资料,内科门诊患者中焦虑症的比例各地总结的数据不一样,低者5%,高者15%,这可能与诊断标准及样本资料不同有关,但粗略的估计应该有10%左右。也就是说,反复在内科门诊看病的患者中,差不多10%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内科疾病,而是焦虑症。

中医科的比例应该更高。

基于焦虑症患者越来越多,以及大量的患者在内科或者综合科就诊的现状,综合医院的医生掌握一些焦虑症知识非常重要。

如果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下列情况,一定要考虑焦虑症的可能:

1、症状的主诉是夸大的,缺乏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2、反复进行多种检查或反复要求住院;

3、常辗转于临床各个科室咨询多名医生,接受多个系统的药物治疗;

4、由于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造成药物滥用,增加药物过敏的几率以及副作用叠加的风险;

5、常合并抑郁焦虑情绪。

如果遇到这样的患者,不妨做一个焦虑量表。

如果明确为焦虑症,或者推荐患者到心理科就诊,或者给患者使用抗抑郁药,也许一片药就能达到奇效。

没错,治疗焦虑症,首选抗抑郁药。

传统的安定类抗焦虑药,抗焦虑效果较好,但有耐药性和成瘾性,所以较少使用。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抗抑郁药比如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等治疗焦虑症,疗效肯定。现在一种新的抗焦虑药坦度螺酮(希德)上市,抗焦虑效果好,而且没有成瘾性,可与以上的抑郁药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