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或农村“特殊”的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悲剧如何收场?

文 / 精神科的多巴胺
2020-03-24 17:38

她原本不是这样子的,只是那年工作压力太大外加受了些刺激,才有些精神不正常。其实,我们知道,自从孩子发了病,我们就是村里特殊的存在,很多人见了我们就躲开。孩子也总是做些奇怪的举动,总是对着墙壁自言、自语、自笑,就像有人跟她交谈一样。有时跟她说话,她只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兴趣来时,又会跟你分享一些事情,但内容往往是不正常的,如有人在耳边跟我聊天,说我有天大的本事,能做大事;有人要害我,天天在监视我等等。

谈起对她的治疗,刚开始发觉她不正常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她去看了医生,医生跟我们说她患了精神分裂症,一开始我们还不相信,托关系问了学过医的人,也去了很多医院进行检查,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医生说在刚发病的时候吃药是最好控制病情的,于是我们就拿了药回了家。那段时间为了让孩子按时按量吃药,我们天天陪伴在其左右,盯着她服药,也看到了孩子服药后各种的不适。但为了治病,只能好生劝慰她。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病果然有所好转。我们在高兴的同时就在想,现在孩子的病都快好了,她服药那么痛苦,减少一天药或偶尔停一两天应该没关系。喜悦加担心孩子的身体冲昏了头脑,把医生的叮嘱给抛到了脑后。

安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后来她不知道何种缘故病情又复发了。我们赶紧拿出以前的药给她吃下,但是病得更厉害了。除了有以前的症状以外,还不爱卫生,整天把自己搞得很邋遢,说要帮她整理好,但就是不给人靠近,说我们要害她。有时不知道她为什么发脾气,把家里的东西丢得乱七八糟的,好好的衣服让她剪得破破烂烂,跟她说不要这样做,但每次都发生争执,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我们再一次哄着她去了医院,医生跟我们说这情况要住院治疗时,我们都沉默了很久,但想着在家管不了,也只能听从医生的话,办了住院的手续,这是她第一次住到了精神病院。

后来,好转的维持时间越来越短,住院的次数越来越多,对于病情好转、又复发、又住院的循环,我们有些习以为常,去医院探望她的次数也变少了。那些年,辗转各地的医院,心里想的是碰运气,万一遇到一家比较好的医院就给治好了呢?最不济的结果就是能让她在以后的日子里有照顾自己也是好的,心怀这点希望,坚持了这么多年。但是最终她没有走到我们预想的那一天。谁都没有想到,因为一时的疏忽,她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在她刚去世的那段日子,我不止一次的想,让她服药和住院了这么多年,受了这么多年的歧视,最后是这样的结果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结果。身为父母,一生都为孩子操劳,他们想要什么都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生病了,自然是不离不弃的,但不排除一些比较狠心的父母。但是孩子却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解脱,留给我们是无尽的伤心,养了这么大突然说走就走了,谁会不伤心?分享这段经历,只是给有精神分裂症尤其是存在自杀倾向的患者家属一点警醒,不要因一时的疏忽,而让这么多年的坚持功亏一篑!

相信看到这篇分享的家属都有一定的感触,上面所说的自言、自语、自笑、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等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而减药或停药是多数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病情反复发作屡次住院是常态。为何这么多年服药与住院治疗,最终“她”还是走上的不归路呢?精准脑科专家任廷文主任分析得出几点:

  • 一般而言,对于首发精神疾病的患者,药物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会转为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在这类患者当中,大部分患者没有及时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尤其是首发精神疾病患者,五年内的复发率极高。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或因为自知力缺失对药物产生强烈的抵抗情绪,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蔓延,无法摆脱多次复发的命运。
  • 药物治疗之所以起效慢或者无效,是由于药物进入脑内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生物代谢、分解、运送,并与相关的神经受体结合,还要通过生物信使的调控,基因的表达等,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有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差,或者因长期受体“神经毒性兴奋”作用,破坏了神经细胞结构,导致神经组织产生器质性损害,可使药物完全失效。
  • 由于异常精神症状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的思维不同于常人,幻听症状的发生,容易诱使患者产生自杀的行为。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家属不可能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时的松懈,致使悲剧的发生。

针对病程在3年以上,经过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等疗效不佳或无效,病情反复发作且无法忍受药物副作用的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可尝试进行精神外科手术治疗。与药物相比,手术无需通过层层的转化而发生作用,而是直击病灶,阻断异常的神经信息传导,平衡异常的神经递质分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般而言,手术的疗效要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对于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脾气暴躁等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加的明显。术后,患者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病情,降低自杀的几率;能配合治疗,减少复发的次数;能大幅度的减少药物的剂量,视患者恢复情况,可逐渐减药直至停药,回归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