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就诊和说出自己的真实活动轨迹——那些人到底在隐瞒什么

文 / 人健人爱官方号
2020-02-11 16:25

文/牛燕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近来,新闻报道相继爆出,不少确诊患者隐瞒病情,拒绝就诊,甚至有人在发病诊疗时,仍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活动轨迹。

有从武汉到深圳探亲的范某,抵深后,其由家人陪同,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却始终隐瞒自己从疫情发生地前来的事实,直至确诊。有河北邢台市内丘县64岁的刘某某,因隐瞒病情,失去最佳治疗机会,不幸去世。难以置信的是,刘某某在就诊期间,家人坚持否认其曾在武汉居住,经医护人员反复追问才承认。最终,刘某某不仅导致密切接触的77人隔离观察,自己也不幸去世,可谓害人害己。有河北某院的医生,确诊前数日,他已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在疾控中心明确告知需隔离观察的情况下,还故意隐瞒,并接诊病人,与100余人密切接触……

在全国战“疫”的大形势下,相信多数人都想尽己之力阻断疫情,但隐瞒病情的人,却让多数人的努力功亏一篑。如果说,普通人的隐瞒尚存无知因素,是对疫情的认识不够。那么作为医生,不仅专业加持,还有疾控中心的明确告知,为何还要一意孤行,酿下恶果?

我们在愤怒、痛恨之余,这些隐瞒病情的人,到底为何要隐瞒呢?

有人说,这些人不是在“隐瞒”,简直就是“野蛮”;有人说,这些人道德败坏,无良至极。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在疫情之下暴露出人性弱点的普通人。

第一,否认心理。从武汉封城,到湖北封省,再到确诊病例逐日增加,如今,已有4万余人确诊感染。作为普通人,恐慌不可避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得知疫情时,你很可能产生以下心理过程:

1.否认:否认疫情的存在,否认疫情的严重程度,一旦出现相似症状,可能会不断否认自己已被感染;

2.焦虑恐惧:害怕感染、恐惧被隔离,而且长时间宅在家也有可能产生焦虑情绪;

3.抑郁:消极悲观,心情不快,容易哭泣,食欲不振等;

4.愤怒:将矛头指向事件可能的责任人,如吃野味的人,来自疫区的人;

5.疑病:怕自己感染病毒,频繁喝水、测体温;

6.强迫:反复洗手、喝热水、量体温等。

这些心理现象,都是大众对于应激事件的正常反应,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然而,过犹不及。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否认便有可能是一些人隐瞒病情的最初原因,因为害怕,所以否认。

第二,侥幸心理。顾名思义,侥幸心理是指无视疫情本身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执意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行事。“我是去过疫区,但疫区也有很多人没有感染新冠肺炎,我平时身体好,一定也不会感染的。”正是带着这样的心理,这些人助长了病毒蔓延,让多数人功亏一篑。看似无害的心理,其实,侥幸背后暗藏自私。

第三,从众心理。人喜群居,故有从众心理,简而言之,就是不做异类。疫情当下,来自疫区、密切接触确诊病例、被隔离观察就是人们眼中的“异类”。从众给人安全的感觉,异类则会失去安全感。尤其是当朋友圈充斥着关于疫情的负面消息时,为了保持表面的从众,有些人不自觉地选择隐瞒真相。

第四,老人的惯性思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成长于时代中的人也不可避免具有时代的烙印。“报喜不报忧”、“不连累子女”是很多老人爱护子女的方式,尤其是独居老人。子女在外打拼不易,平日里,老人生病了,就硬扛;扛不住了,才去医院看;病好了,这事儿就过去了。不到万不得已,必不会惊动忙碌的子女。疫情之下,不少老人也有这样的初衷,不给子女添乱。然而,自行隔离于网络之外的老人并不知道,这次的疫情非比寻常,隐瞒病情才是给社会添乱。

因此,隐瞒病情的人并非十恶不赦,只是被人性固有的弱点暂时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智。我们承认人性有弱点,但更可贵的是,我们能够克服弱点。愿我们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可能遭遇感染的人群,不被疫情“吓垮”,不因疫情互为“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