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别忘了心理健康,高校这一做法“暖心”

文 / 熊丙奇
2020-02-03 16:10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该校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为全国民众紧急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教育部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要根据本地疫情发展状况和心理咨询队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北京师范大学做法,适时选择一所心理学科实力最强或心理咨询与服务开展最好的高校,并以此为基础,抽调其他高校相关力量,组建专门队伍,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心理学系(学院)和全国示范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单独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

当前,是全国抗击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民众的心理问题,亟需引起高度关注。高校在此期间,利用专业力量,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是以实际行动抗击疫情,也是向社会开放高校资源的积极尝试。

随着疫情的扩散蔓延,身处不同情况的人,都有不同的焦虑、恐慌情绪。从心理学角度看,适度的焦虑、恐慌情绪,其实是正常的,不要为有焦虑、恐慌情绪而焦虑、恐慌。但是,不能过度焦虑、恐慌,过度焦虑、恐慌,不但会导致失眠、情绪低落,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会引发一些过激行为,诸如抢购食品,就与过度恐慌有关。那么,怎么认识自己的焦虑、恐慌是适度还是过度的?怎样排解过度的焦虑与恐慌情绪呢?解决心理问题,一是靠自己的调适,二是在调适得不到缓解时,就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甚至在心理问题变得严重时,要寻求专业的治疗。

之前,呆在家中的武汉人约定一起打开窗唱国歌,就让媒体敏感的意识到,在乐观的表象之下,是选择居家隔离者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心态当前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的民众之中,这其实是非常时期的正常情况,原有的过节计划被取消,不能外出,宅在家中,不断变化的疫情信息,都可能令人产生焦虑感。适度的焦虑和恐慌感,可以增强防护意识,但是,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则是有害的。

相对于身体(生理)健康,我国民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是不够的,因此,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救助者并不多,为此,就需要专业机构主动介入,向公众普及心理常识,教给公众调适心理问题,排解焦虑和恐慌情绪的办法。高校的心理咨询与健康中心开设心理支持热线,是有担当的表现。

首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该重视本校师生面对疫情的心理健康,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方式,向全校师生普及防控疫情所需的心理常识,并接受师生的个体的电话、网上咨询。尤其是对于身处武汉的师生,要了解他们的现实处境,本人或者家人是否确诊、疑似或者被隔离,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其次,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向全社会开放,公布热线电话,让普通民众知晓有这一心理咨询热线。当前最担心的是形式主义问题,开通了热线电话,但是怎么打也打不通。因此,这次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实际开放情况,也是观察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窗口。